“
河北人习惯称自己的家乡为“燕赵”,
事实上,
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时代,
曾有一片土地,
既不属于燕,也不属于赵,
而是属于一个名为中山的神秘国度。
为了与汉代的中山国相区别,
考古学家称之为“古中山国”。
史书上的中山国,
首次出现在公元前506年,
最后出现在公元前296年被赵国灭掉时,
《史记》《左传》《竹书纪年》等重要典籍,
不时跳出关于中山国的记载。
西汉末年刘向的《战国策》,
更是专门写了篇《中山策》,
把中山国和战国七雄同等对待。
中山国位于燕国与赵国之间,
由游牧民族鲜虞人建立,
最初在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
因城中有山,故曰“中山”。
后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新都。
虽曾一度被魏国所灭,
也曾灭而不亡,
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
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兴了中山国,
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快速成长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强国之一,
曾有“战国第八雄”之称。
然而,却又在盛极一时后,
被赵国所灭,
倏忽之间,王厦倾覆,就此沉寂。
■中山国都城遗址鸟瞰
少有史籍记载,几乎无人问津。
两千余年,它被人遗忘。
直到上世纪70年代,
考古发掘将古中山国从沉睡中唤醒。
两个大土丘,揭开中山国神秘面纱
1974年3月的一天,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原研究馆员刘来成的同事孟浩正在端详几张照片,照片上是两座高大的土丘和正在土丘附近取土的农民。
“这是我在平山县上三汲公社出差时看到的,感觉是墓葬封土。”孟浩说。
■发掘前的中山王公式墓和哀后墓墓丘
几天后,刘来成和同事尤道源一起,坐上了开往平山县城的公共汽车。出县城大概20多华里之后,他们望见路边果然有两个并排的大土丘,十几米高。
刘来成当时就意识到,这两个土丘大得不寻常。
■古中山国考古发掘现场
刘来成他们推测,那下面可能是一座贵族墓,甚至是王墓,露出墓口的古墓可能是陪葬墓。这一推断不久后便得到了证实——这两座土丘下面,一处是将战国时期古中山国推向鼎盛的第五代国君中山王公式之墓,另一处是先于其去世的王后之墓。
而上三汲公社,也就是今天的平山县三汲乡,正是史籍所载古中山国灭亡前最后的都城——古灵寿城的核心所在。
独有的墓室结构保住整个“宝库”
1974年11月,古中山国考古工作正式开始。第二年春,6号墓的发掘开始,可发掘结果是主墓室已被盗掘,空无一物。就在大家感到失望的时候,考古队决定,沿主墓室椁室的边缘范围,向外加探。
一铲,一铲……终于,一些掺杂着朽木木屑的灰土出现在从探洞里提上来的洛阳铲中。这些灰土,与周边夯土土层显然不一致。
有门儿!
■挖掘场景
居然在主墓室东西两侧,各找到了一个与主墓室并不相连的陪葬库。打开两侧陪葬库,考古队员如同中了大奖一般兴奋起来:几百件精美文物因为这种独特的墓室结构,幸运地躲过了盗贼的洗劫,依然静静沉睡在原处。
“是‘山’,中山的山!史籍有载古中山国‘山在邑中’,与山大有渊源!”当刘来成看到西侧陪葬库里铜山字形器时,激动得大叫起来。
■山字形器
金银勾勒出“艺术的民族”
1号大墓同样是主墓室被盗,也同样有与主墓室隔绝的陪葬库。令人惊叹的是东侧陪葬库里出土的一件珍贵文物——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这件文物是省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也是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不准翻模复制的文物。
案,是古代的小桌。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出土时,木质的案面已经腐朽,只留下案座,案座上错金银纹饰流畅斑斓。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
这件镇馆之宝还具有建筑学领域的开创意义。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
同样从1号墓东侧陪葬库出土的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也是古中山国匠人精湛技艺的绝佳代表。
匠人别出心裁地塑造出凶猛的老虎将幼鹿送入血盆大口的一瞬间,展现了老虎的强大凶猛与小鹿的柔弱无助,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中山王陵墓想象图
“出土的许多器物,艺术基调洒脱奔放,不似中原常见器物那样中规中矩,这多少反映了古中山国先民所具有的北方民族的独特气质。”刘来成评价说。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古中山国“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正是对古中山国手工匠人高超工艺技巧和绚丽多姿工艺品的赞叹。
铭文“说话”证补历史
经过长达两年多时间所发掘的,这里到底是不是古中山国呢?当1号墓西侧陪葬库被打开,人们马上注意到了一只个头巨大的铜方壶,对铜方壶外壁简单清理后,考古人员看到了三个古文字——“中山王”。
■中山王刻铭铜方壶
历经两年多的古中山国考古终于得以正名。中山王铁足铜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鼎上铭文469字,仅次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西周毛公鼎,在战国铜器中极为罕见。
■中山王铁足铜鼎
出土文物还告诉今人,在当时,由白狄后裔建立起的古中山国,在服饰、文化、习俗上与中原诸国已无太大差别,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
■银首男俑铜灯
这座银首男俑铜灯,刻画了一个身穿斜领右衽长衣,宽袖低垂,头梳战国时期中原特色发髻的中山国男子形象,这是典型的中原装束。
还有一件此前未被重视的文物,也被证明是稀世珍宝——错金银兆域图铜板。
■错金银兆域图铜板
考古研究证明,错金银兆域图铜板是古中山国王、后陵园平面设计图,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张古代王陵平面设计图。根据错金银兆域图铜板所标比例推算,古中山国疆域约合战国时期里数为东西454华里,南北606华里,其总面积与《战国策》中“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之说基本吻合。
文物与史籍的相互印证让历史更为可信。
燕赵大地的北狄民族
春秋时期,狄族活动一度非常强盛,白狄,是狄族的一个分支,王族为厘姓,早先游牧于肤施地区(今陕西榆林无定河北岸至延安一带),后逐渐东迁到河北境内,先后曾建有肥国(今河北藁城)、鼓国(今河北晋州)、鲜虞国(今河北唐县)这三个主要的方国。
为了自身的发展,白狄不断侵扰诸夏以获取生存空间,因此也多次遭到诸夏(编者注:即周朝时华夏,与蛮夷戎狄四夷区分)的联合攻击,公元前6世纪,这三个国家都先后被灭,但趁着吴楚之间战事,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复国。因中人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中山国之名始见于史书。
那么,古中山国疆域究竟在哪里?
据测算,鼎盛时期的古中山国疆域,包括今天石家庄的大部、保定南部、衡水西部,南北跨度约200公里,东西跨度约150公里。其都城则位于太行山东麓平原,也就是今天的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北靠东灵山和牛山,南依滹沱河,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
■古中山国老城墙
然而,巧妙利用周边强国之间矛盾在夹缝中生存的古中山国,外交政策上注定是步步险棋。稍有差池,便难逃被周边强国吞并的命运。
■古中山国虎符
公元前296年,古中山国已无法在燕赵之间施展借力制衡之术,都城终因抵挡不住以赵国为首的赵、燕、齐三国连续进攻而陷落,盛极一时的古中山国走向倾覆的末路。
灿烂的中山国文化遗产
我土生土长的国际庄人,都是中山国的子民啦!咱们中山国有哪些名人和璀璨的历史文化呢?
军事家乐毅
乐毅(yuè yì),是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千乘之国
中山国的粮食贸易十分发达,境内河流众多、水路和陆路四通八达,被称为千乘之国。其经济和文化之辉煌令人刮目相看。中山国的漂亮马车,简直就是马车界的法拉利!
中山国面积虽不大,却跻身强国之列。能修得起长城,那绝不是一般的有钱啊!
手工业发达的艺术王国
中山国的人们心灵手巧,手工业异常发达,被称为艺术王国。在中山国遗址发掘出土19000余件珍贵文物,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其中包括三项世界之最:
▼世界最早的碑碣石刻“守丘石刻”;
▼世界最早的建筑平面设计图“兆域图”;
▼以及现存最早发现的古酒;
▼还有四项中国之最:我国年代最久的铸铁大盆、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战国时期最大的铁器,重量74.1公斤。
▼我国现存最早的祭山礼器;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游戏投壶实物;
▼据说是这么玩的,看谁能扔进去;
▼铭文字数量最多的青铜器;
咱国际庄向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次知道战国时期你是哪国人了吧,
没错,中山国!
快快告诉你的小伙伴吧!
作者系记者 《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洋之家”投稿信箱:beiyangzhijia@126.com
“北洋君”tel:0311-88641093
文化 · 新知 · 阅读
最值得你关注与分享的手机端文艺杂志
沁润心灵的精神家园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