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考察 《汉铙歌十八曲》集释张树国;汉代乐府中,以《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最称难解,亦为历代学者高度关注。其中以明清学者的成果最为丰富,也最具参考意义。本文以明清时期数家重要的汉乐府注本为依据,结合今人研究成果,折中疑义、采择善说,更为集释,以为学界提供一定参考。
2016年02期 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8K] 音乐研究 《白雪》音乐形态探微于菲菲;《白雪》是郭茂倩《乐府诗集》"琴曲歌辞"的第一篇,源自上古,歌、曲同源,歌源于曲。《白雪》歌名自隋代编入乐府,唐高宗时通过"选诗入乐"和"因声度词"的方式配词,在乐府中大规模教习。本文运用乐府学理论,从"曲调风格及其渊源流变"和"表演情况"两个方面窥探《白雪》的风貌。在曲调风格方面,《白雪》由春秋时期的激烈悲凉,渐趋平和,并逐渐向空灵优美发展;在表演方面,《白雪》常以琴、筝、笛、笳、鼓等乐器伴奏。文人、乐工、歌伎以及平民是《白雪》最为常见的表演群体,并具有相和、配舞两种表演形式。
2016年02期 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小议《蒿里》的流传和演变张美娜;《蒿里》在汉代被定性为挽歌,应用在"士大夫庶人"的葬礼上,后每个朝代都有同题创作,除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的4首《蒿里》诗外,笔者又搜集到45首,共计49首。本文拟从创作情况和音乐演奏两大方面来考察《蒿里》诗在汉代以后的发展、演变情况。
2016年02期 8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鲍照乐府诗音乐形态小考李倩茹;鲍照善弹古琴,对于乐府诗音乐问题的处理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尤其在乐府诗创调方面贡献巨大。关于鲍照乐府,音乐形态研究方面目前还存在大量空白。以往研究者仅仅把目光局限在鲍照乐府诗节奏具有音乐性这个方面,例如,由节奏造成的抑扬顿挫的风格。而乐府诗的呈现作为一个演唱甚至表演的流程,其整体研究还存在很大空间。
2016年02期 10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昔昔盐》考——兼论“盐曲”音乐属性韩宁;徐文武;《昔昔盐》一曲源于西域,北魏时传入。以"盐"为名的曲调甚多,关于"盐"之含义众说纷纭。从《隋书·音乐志》西戎乐中"盐曲"的记载可知,"盐曲"可以用作解曲。《羯鼓录》收"盐曲"四首,"盐曲"为羯鼓曲。《昔昔盐》非羯鼓曲,但仍可作为解曲。薛道衡《昔昔盐》流传甚广,王维诗被截取而入《昔昔盐》一调,赵嘏将薛诗广为二十章,明显不入乐辞。
2016年02期 12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文学论述 汉乐府诗中王子乔形象考张勇会;王子乔的形象在汉代文献中屡次出现,他经历了一个从西汉时期单纯求长生的方士形象,到东汉时期与社会政治相结合的可以赐福的仙人形象的演变。而汉乐府诗中的王子乔是以在这种历史演变中不同时期的形象为原型的。吟叹曲《王子乔》中的人物是从东汉时期护佑人民的王子乔形象发展而来的;《善哉行》中的王乔实际上是以东汉王乔为原型的对仙人的一个广泛代称。《西门行》中的王子乔的核心则是长生,故他是从《列仙传》中的王子乔形象或者是单纯求长生的方士形象演化而来的。总之,汉乐府诗中的这些形象都反映着一定时期其人物的原型,并以此时期的原型为基础与歌辞本身相结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2016年02期 143-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猛虎行》古辞及其主题流变考刘三;《猛虎行》这一古辞出现在魏文帝《猛虎行》的解题之中,《乐府诗集》没有单独列出。但《猛虎行》古辞不仅仅是解题中提到的四句。在《文选》中提到两处古猛虎行。《猛虎行》这一古辞从诞生之日起其主题就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古辞以及历朝历代的《猛虎行》,阐明其主题演变。
2016年02期 15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浅析汉魏乐府游仙诗的异同及原因范长梅;魏晋游仙乐府继承了汉乐府游仙诗的很多游仙元素,如娱乐性、表演性以及分解的形式等。但游仙乐府到魏晋时期也发生了从"无主名"到"有主名"的变化,游仙诗随之出现了个人化、抒情化倾向,甚至出现了带有疑仙色彩的游仙诗。
2016年02期 17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北朝乐府对唐代边塞诗影响研究一例杨晓彩;北朝乐府诗的民族学意义和文学史价值值得关注,尤其关于马的诗篇,勾勒出北朝乐府诗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轨迹,成为民族文化融合对盛唐气象形成的标志物。北朝乐府民歌中的"马"意象,展示的是鲜卑族质朴刚健的民族性格和骠勇善战的民族精神,这为中原文化尤其唐诗艺术发展注入生命力。北朝文人乐府诗的马文化意蕴渐趋丰富多元,与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一致,对唐代边塞诗产生影响。马意象在岑参笔下格外活灵活现,轻快豪迈,究其原因,是文化融合、演变的产物;是鲜卑族勇敢坚毅、乐观向上的精神成就了唐代边塞诗,成就了盛唐气象。
2016年02期 18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采诗”叙述之变迁及其文化意义王志清;冯喜梅;"采诗"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制度和文化现象,同时也是具有丰富性和迁延性的话语资源。先秦至唐,"采诗"叙述呈现出由政治维度向文学维度的变迁之势。先秦文献中的"采诗"以一种隐含式叙述,指向古之天子听政纳谏的功能意义。汉代文献中的"古之采诗",开始被赋予"为民"的色彩和关心民瘼的情感倾向。班固《汉书》对乐府"采诗"的叙述,使这一话语被借用与移植于现实语境中。主要作为音乐行为的乐府"采诗"与作为治政方式的古之采诗性质不同,应予区分。中唐,"采诗"进入诗学领域,并在元、白之后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学理想。"采诗"话语的汇聚和迁移,及显示出的政治与文学之深入关系,加之对于古典现实主义诗学和新乐府创作的滋养,表明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2016年02期 193-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地方祠祀规范化背景中的文人化写作——宋代祠祀乐歌研究罗旻;乐府诗自古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享祭神明。在宋代,政府对地方祠祀加以认可与重视,将之广泛纳入祀典体系,成为不乏政治性的活动。这一以礼制教化为目的的政治行为,推动了宋代祠祀乐歌的独立发展与兴盛。文中采用祠祀乐歌之称,也是为了与"朝廷宗庙典章文物,但按故常以为程式"的郊庙歌辞,以及通常祭祀"杂鬼神"的民间丛祠歌曲相区别。宋代祠祀乐歌,可根据其内容侧重,兼及是否入乐歌唱、有无旧题传承等方面分为四类。这类乐府多出自文人士大夫手笔。他们或者直接参与祭祀活动,或者作为旁观者实写其事,在体例与意义两方面通常都追求雅正,令其见大道于文字,注重教化意义的乐府观得到深刻的凸显。
2016年02期 21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体式探讨 乐府诗中的对话体研究周仕慧;乐府诗从本质上看是一个集聚并且融合诗歌、音乐、舞蹈和戏剧萌芽等各种艺术样式的综合性艺术体系。在诗体演变过程中,音乐歌舞表演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诗歌语言是服从于音乐歌舞表演的。在乐府诗中不仅有与歌、舞相关的"歌词""舞词",而且还有与表演相关的"剧语"。乐府诗中的"对话体"即是由乐府诗用作戏剧脚本或者演唱底本而形成的特殊的用语方式。正确认识乐府诗的这一语体现象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诗学的观念,从乐府诗所从属的音乐表演的艺术特性上阐释其语言文学特征。
2016年02期 229-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2K] 舞曲歌辞之类型考论于东新;张茁;作为乐府歌诗的一种,舞曲歌辞与古代的歌舞有着密切关系,它随着歌舞的发展而发展,并出现了很多类型,约略有七种:一是雅舞,是用于朝廷郊庙、朝飨的歌舞。其特点是,舞蹈的规模形式不变,但歌辞多有变化。二是杂舞,是用于宴会上的俗舞。其较早的是巴渝舞,从歌辞内容看,巴渝舞是一种武舞,舞时手执武器,晋时还手执羽铎。三是槃舞,因舞时用槃而得名,其歌词多为祝福之词。四是辑舞,是执鞞而舞。辑舞歌辞,曹植作《辑舞歌》五篇,为颂圣之作,后世则改为或歌颂妇德,或反映民生疾苦等。五是铎舞,持铎而舞。其歌词以傅玄《云门篇》为范式。六是巾舞,即持巾而舞。由于错讹,其歌辞至今已无法通读。七为拂舞,以尘尾而舞,由于舞者穿轻纱般白色长袖舞衣,故称。其样式有白芝舞,很多诗人参与其歌词的创作,多以描绘舞姿为内容。上述歌舞的演出,南北朝以后则出现各种类型合演的情况,有的还吸收了少数民族歌舞的元素。
2016年02期 272-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乐府与吟诵 声依永 律和声——从吟诵的角度略论乐府诗“声”“乐”之形态刘红霞;广义的"吟诵"于讽诵、赋诵、念读之外,也包含与"长言"相关的"咏""歌""讴""谣""吟""叹"等多种声音形态。本文结合吟诵的多种形态,对乐府诗"声"与"乐"关系试作辨析。此处"声"指人声,"乐"指器乐。
2016年02期 283-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研究综述 21世纪以来王维乐府诗研究综述(20002016)郑蓿培;<正>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也是乐府诗创作大家。王维的乐府诗创作数量众多,许多作品被视为经典,影响深远。学界对于王维诗歌的研究已十分深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主要表现在山水田园诗等方面。近年来,王维的乐府诗逐渐受到更多关注,研究数量也大大增多,取得一定成就。借此,本文将21世纪以来的王维乐府诗研究状况略做综述,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一王维乐府诗的音乐研究乐府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音乐作品。王维本人精通音乐,他的乐
2016年02期 297-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21世纪以来中唐乐府诗研究综述(20002016)齐晓玉;<正>中唐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蕴含着拟古与创新、雅与俗等相辅相成的因素。自2000年至2016年这十余年间,中唐乐府诗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涉及中唐乐府的研究专著有近10部,论文600余篇,其中硕博学位论文50余篇。在这些论著中,乐府学研究呈现出涉猎范围扩大化、研究方向细分化等特点。据此,本文拟以"安史之乱"结束(763)至穆宗长庆末(824)为中唐乐府诗的时间段,分音乐、制度与文学三方面对中唐乐府诗研究情况
2016年02期 305-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新书评介 两周诗乐研究的新突破——评《两周乐官的文化职能与文学活动》侯少博;《两周乐官的文化职能与文学活动》一书以乐官职能及其文学活动为视角,研究周乐的运行机制、两周诗乐生成的历史机制、周代音乐的义理等问题,为《诗经》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出了新的见解。论著注重分析文化制度在共时及历时两个维度的差异性与融通,并以专题的形式将之呈现。作者谨慎地选择和使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保证了论断的可靠性。
2016年02期 33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唐代音乐文献整理的新成果——评《<乐府杂录>校注》田苗;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一书是研究唐代宫廷乐舞、乐府文学之重要文献,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乐府杂录》文本衍、脱、错、讹颇多,虽屡经整理,仍嫌支离,尚有许多问题长期困扰学界。《〈乐府杂录〉校注》一书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乐府杂录》进行标点、校勘、注释,并考辨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该书文献丰赡、校勘精审、注释得当、考证细密,是在音乐文学与文献研究方面的新探索,值得唐代文献研究者以及音乐研究者关注。
2016年02期 342-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乐府学》稿约<正>《乐府学》是由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共同主办,是乐府学会会刊。专门收录有关乐府学研究文章的学术丛刊,诚邀海内外学人赐稿。举凡有关乐府研究的学术文章,不拘长短,均欢迎赐稿。文稿一经采用,即赠样书,并付稿酬。本刊于2015年6月2日正式开通网上投稿系统,请登录中国知网《乐府学》投稿。本刊不收审稿费。
2016年02期 348-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勘误<正>《乐府学》第十三辑《乐府学》第十三辑向回《李白<蜀道难>笺证》一文第31页排版有误,特此更正如下:【校记】[一]千元本作"百"。[二]鸟明本、荟要本作"鸟",其校云"一作鸣"。
2016年02期 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