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焦、变焦的原理和清晰度的关系

一、小孔成像模型

物距为u,像距为v,焦距为f,三者的关系为:1/v +1/u=1/f。

根据该关系,不同的物距、像距、焦距的关系使得成像特点不同:

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应用:测焦距。

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应用:放大镜。

一、相机成像模型

相机成像原理是基于小孔成像原理,当光线经过镜头光心时,投射到成像平面,也就是ccd感光器件上,从而能采集到图片

**焦点:**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光线穿过透镜时,会汇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

**焦距:**从光心(凸透镜的中心)到焦点的距离,用"f"表示。

**定焦镜头:**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

**变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变化的镜头,即变焦镜头。

调焦(对焦),其实并不是改变镜头的焦距,而是改变像距,调整成像面和镜头距离,是指通过前后移动整个镜头或镜头中的某些镜片,使像面与CCD焦平面重合,从接收到清晰的像,使成像面到光心的距离等于像距,使物体可以清晰的成像到胶片(感光元件)上。调整相机使被摄体成清晰的像的过程,就是调焦(对焦)过程。成像位置位于透镜1倍焦距之外、2倍焦距之内,并且成像位置即是感光元件CCD/CMOS所在的位置,这时成像非常清晰。如果成像位置偏离了感光元件CCD/CMOS所在的平面,这时成像变得非常虚,比较模糊,即出现摄影时的对焦不准现象。

变焦,是改变镜头的焦距,从而造成视角或图像大小的变化,获取拉近或拉远的效果。通常是通过镜头组合的变化实现的。焦距越长,视角越窄,画面中能容纳的景象就少,画面看起来越近。焦距越短,视角越大,画面中能容纳的景物就多,画面看起来较远。

变焦 是指通过移动镜头中的某些片组(变焦组+补偿组)来改变镜头焦距,使像的大小发生变化。比如通过增大焦距来“拉近”远距离的目标,使像增大,从而看清目标的更多的细节。再如,通过减小焦距来“缩小”目标,使有限的CCD容纳更宽更多的目标,从而增大了视场角,扩大了视野。

下图可知,物距像距成一个三角关系,调整L像距,对焦,是指通过前后移动整个镜头或镜头中的某些镜片,使像面与CCD焦平面重合,从接收到清晰的像。可以调整图像大小,感光元器件是固定的,图片尺寸不会变,变的的清晰度,

当调整焦距时,就是改了物距,像距,改变图像大小,但也因此改变了像距,成像平面因此与感光器件距离改变,ccd器件位置是固定的,

可能导致成像平面不能和ccd重合,图像就变的模糊。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