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于互联网的“神经蛙”和“momo”是怎样的神秘势力?

手谈姬公众号后台常常有每期都留言的姬友,所以当初看到名叫“神经蛙”账号留言时并未有太在意。在一段时间里,姬曾以为只有一名用户、且名字就叫神经蛙,并以为是这人表达欲旺盛,特别喜欢留言,所以在诸多场合都能碰见这位瓷。

但随着一次次留言,姬随之产生了怀疑。有时候神经蛙的ip从北京跳转到上海,有时候从福建被消化到广东,也有时候从山东转移到河南,神经蛙地址跳转的如此频繁,以至于感觉其并不是热衷于出差的商务人士,而是存在于大江南北,分布于中国各地。

若如此,神经蛙便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群人……甚至可能是一个组织……

pixivID:11149727

背后的组织(猜测)

当然以上叙述是在开玩笑,倘若你真对神经蛙这一势力比较在意,那么很快就会了解到神经蛙的出处——这是微信在8月末新推出的“公众号选择留言身份”功能。

在界面中选择新身份,并在子界面中选择“随机头像与昵称”,用户便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默认头像了。

除了神经蛙外,微信还提供“momo”“哄哄”“阿白”三种选择,也支持改头像或改名字,只不过最近手谈姬看到的后台留言多是神经蛙,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神经蛙表情包”的作者是苗小茜,全名叫“神经蛙与欢乐马”,是距今差不多有快10年的表情包了,期间有没有版权上的易动姬暂且不知情,而这“欢乐马”的头像似乎以前也有过。

但,手谈姬为了写文章而进行实验时,并没有随机生成出“欢乐马”来,想来,是“马”这玩意作为表情包杀伤力比较大?

微信你马呢?

另外尽管在公众号上“神经蛙”表情包是8月末登场的,但在微信小程序上上线时间似乎更早,在微信开放社区上,2021年就有人提问,为什么小程序后台“听取蛙声一片”。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之前“momo”头像和名称,在豆瓣和小红书等平台就掀起过一些风潮,引发了一定范围的使用。按照相关帖子的说法,这是在注册相关账号时可以选择使用微信登录,并继承响应数据;而随着momo头像的使用,则又出现了类似于“金钱豹”“nga大鹅”之类的头像的变体。

按照这些帖子的解释,用户采用momo头像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应对各大app为响应国家要求推出的“ip属地显示”功能的推出。因为有了ip地址,遇到熟人或者锁定个人信息的概率会增加,而大家在网上发布的一些言论并不想被特定的人群观看到。

比如,如果我在某二次元公众号下对某个美少女角色发癫,但我并不想被我家亲戚看到自己在发癫,在这个时候使用momo或者神经蛙的头像,就有可能规避掉被转发到“相亲相爱一家人”并进行嘲讽的风险,是比较实用的一个功能。

需要注意,似乎按照微信小范围更新的惯例,可能一些手机还没有实装这个功能。

也就是说,“神经蛙”和“momo”等随机头像实际上提供了某种“匿名性”的用户要求,为微信提供了一种别样的社交体验。将自己藏身于相同头像、相同姓名的人群中,便淡化了“个体”的存在感,有时反倒更能畅所欲言了。

デュラララ!! ep.11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前台匿名其实在后台都是实名的,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

今年7月7日,国家网信办拟定相关规定,表示“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在当天,有着较久年头和典型特征的“知乎匿名回答”功能下线了。

微信的“神经蛙”提供了一种前台匿名的功能,方便大家更容易在评论区发言。但,就像你上司说“大家不要有顾忌,畅所欲言”的时候,最好不要一点顾虑也没有。

至于微信这神经蛙会发展成怎么样,其他平台会不会跟进,可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最后变成什么样,也就张小龙说了算了。

晚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