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1945年日本为什么输,就知道未来我们怎样才能赢!

- 蒋干,指蒋介石领导下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努力。

课堂上,同学们针对这些答案争论不休,最终老师给出的结论是教科书上比较标准的版本,也带有一定妥协意味:日本的投降,是多方抗战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我记住了这个答案,但当时幼小的心灵中还是带着一丝自卑,觉得无论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苦苦支撑,还是共产党敌后游击队的坚持,已经让日军难以安宁、国家不致亡了,已经是极限了。至于最终促使日军投降的,依然是原子弹和苏联陆军的巨大威慑。

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年我也和许多朋友,包括美国、日本、俄罗斯人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阅读了更多史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解和分析框架。不同地区,比如大陆、台湾、俄罗斯和美国,都有各自的史料与解读,且各方都倾向强调自己在日本投降中的决定性作用。

为了更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参考日本人自己的记录和记述:他们究竟为什么选择投降?

---

壹、日本史料中的投降过程

能够查到的较早提出日本投降建议的官方文献,已见诸1945年初。1945年2月,战时前首相近卫文麿向天皇和战时内阁递交了《近卫上奏文》。文中指出,日本国内经济已彻底崩溃,如果继续持久战,底层民众难以承受,将面临赤化的危险,国家体制(国体)有可能动摇。

近卫曾在1930至40年代两度担任首相,属于战争派,任内与德国和意大利结成轴心国联盟,积极发动侵略战争。但面对美国,他却是主张和解的投降派,1940年至1941年,他一直希望与美国谈判,避免战争,期待美国放弃对南海的控制力量。1941年,近卫内阁的和平谈判失败后,天皇御前会议决定对美开战,但近卫内阁拒绝执行该决策,仍在寻求和谈。最终,日本军头东条英机强硬要求“必须对美开战”,近卫内阁被迫下台,东条英机兼任首相,标志着军方全面掌控内阁。

由于近卫是投降派,他的上奏文并未被认为代表日本主流观点。到了1945年6月,二战甲级战犯、强推东条英机出任首相的木户幸一向天皇和内阁递交了《控制危机局势计划草案》,草案明确指出日本已无力继续战争。该结论获得御前会议内阁和军方大臣一致认可。

因此,1945年6月,日本高层已经做出接受战败的决定,只是寄希望于在最后一战中给美英盟军造成重大伤亡,以求体面结束战争。日本军方口中“百万玉碎”和“本土决战”的高调言论,实则是与盟军讨价还价的筹码。日本当时总人口约一亿,且作为狭长岛国,根本不具备大规模本土决战的条件。

1945年6月,日本已经决定投降,但仍和苏联保持着《日苏友好中立条约》。日本人认为自己曾遵守条约,没有与德国合力夹击苏联,助莫斯科保卫战一臂之力,期望苏联出面调停中日、美日战争。但直到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了措辞严厉的《波茨坦公告》,强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实际上,《波茨坦公告》的制定过程并不简单。我们通常认为二战结束是中、美、苏、英、法等同盟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令人疑惑的是,公告上竟没有苏联的名字。因为直到1945年7月26日,苏联和日本尚未正式宣战。

《波茨坦公告》对日本军人要求严格,要求立刻放下武器,但对日本国体却刻意避而不谈,这引发日本国内诸多猜测。德国战败后被肢解的惨痛历史,令日本恐惧自己也将面临同样命运——琉球、北海道可能沦陷,天皇或被废黜。但公告中对天皇国体的保护含糊其辞,让日本认为仍有巨大的谈判空间,进而提高了筹码和要价。

关于公告中只要求军人投降、保留天皇的表述,有两种说法流传。第一种是英国为了保全本国君主制合法性,推动保留日本天皇,但这显然站不住脚,因为英国和美国都是战争胜利的三巨头,根本不需要通过扶持战败国皇室来证明君主制的合法性。第二种说法更靠谱——当时中、美、英三国商议战后日本国体问题时,蒋介石提出“保留天皇,只杀军阀”的思路。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清君侧”政治智慧,认为天皇无罪,侵华战争罪责在军方头目。难怪战后日本许多保守派视蒋介石为“救国神明”,因为他确实帮助日本天皇保全了皇室的传承,也为日本战后精神提供了凝聚力。

由于《波茨坦公告》只要求军人投降,保留国体,日本国内御前会议僵持不下,最终决定以强硬态度“无视”公告,企图迫使盟军降低投降条件。可惜盟军作战总部缺少精通日语的翻译,日语中“无视”有时被解读为“藐视”,盟军误以为日本拒绝投降。

于是,美国于8月6日在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形成巨大的蘑菇云,瞬间夺去约20万市民生命。日本内阁震惊,感叹“我还在等你们提条件呢,你怎么先扔原子弹了?”

日本军部虽然对原子弹威力有所了解,因为他们自己也曾做过相关研究,但他们认为原子弹难以量产,想赌美国究竟有多少枚。实际上,在广岛核爆前,东京已连续多年遭受美军空袭,尽管单次空袭伤害不及原子弹,但总量恐怖且惨烈。日本人曾挺过多轮东京大轰炸,只要美军原子弹不多,依然不惧。

广岛爆炸后,日本反应平静,高层继续讨论投降条件。8月9日,苏联宣布对日宣战,装甲部队南下中国东北和朝鲜,日本文官结合原子弹压力,主张尽快投降。军方则坚信王牌关东军能逆转战局,坚持拒绝。

正值苏军南下当日,长崎第二颗原子弹爆炸,美国同时释放消息称拥有上百颗原子弹,足以摧毁日本所有城市。此背景下,日本文官与军方于深夜齐聚天皇寝宫召开御前会议,争执激烈,最终都把决定权推给天皇。

天皇在压力下沉思良久,虽官方文件未详细披露,但战后文官回忆录和甲级战犯审判证词均描述了他的决断。据说他低头沉默,声音略显干涩地说道:

“我已认真审视世界局势和国内现实,认为战争已无法继续。”

在这基础上,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发表投降宣言,向中、美、英、苏四国无条件投降。

综合日本史料来看,促使日本投降的直接因素是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及苏联对日宣战,但这些因素并未根本动摇日本高层的最初决定。实际上,早在1945年2月至6月间,日本高层就已达成共识,战争已无法维系。

---

贰、日本曾经为何能胜

那么,是什么力量使曾经在战场上频频获胜的日本,到1945年2月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