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将至 家门口如何正确安装摄像头?

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已经是当代居民生活中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记者走访市区内某些居民楼,发现有不少的市民早已在门口装上了监控,对于这个举动,有不少市民都表示理解并抱有积极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能够保障邻里安全的好方法。

市民 蒋先生:

“装摄像头也是为了安全而已,方便公安局或派出所知道这里有人犯罪、盗窃之类的,我很支持到处都有摄像头。”

市民:

“当然支持安装摄像头,比较安全,最好到处都有。”

当然,这个举动也并非受到所有人的欢迎,有市民则认为万万不可取,因为在AI发达的时代,图像会变成数据被泄露,从而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市民 陈先生:

“我肯定不接受安装摄像头,自己也有隐私,如果把我的人脸录进去了,不知道拿去干嘛,现在人脸可以连接很多东西,拿去贩卖我也不知道。”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近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公布,将于4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明确禁止在民宿、宿舍等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同时,条例也明确了公民有权在公共区域安装安防设备,但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监控范围不得覆盖他人私密空间,二是安装前需履行告知义务。那如何界定“私密空间”?摄像头要怎么装才正确?

广西同望(梧州)律师事务所律师 莫楚英:

“私密空间通常是指非公开性的场所,比如住宅内部、公共卫生间、宾馆等等。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时,可能会侵犯邻居的合法权益。这时我们要做到:一是履行告知义务,安装前需要明确地告知邻居,说明摄像头的用途、监控范围等信息,确保邻居的知情权。二是履行保密义务,不能随意公开摄像头录制的內容,确保信息不泄露。”

当我们安装的摄像头不存在侵犯邻居隐私的情况,也按照规定做好了沟通,如果邻居仍然不同意,我们是否能够继续安装?如果执意安装,又会有哪些法律风险呢?

莫楚英:

“虽然安装的摄像头没有覆盖他人的私密空间,若未取得邻居的同意,仍可能会侵犯他人的隐私,邻居仍可以以侵犯隐私权或相邻权为由提起诉讼。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法院可能要求拆除摄像头或限制其使用范围。”

律师提醒,大家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时,应避免覆盖他人私密空间,并履行告知义务,尽量与邻居协商,达成共识,避免纠纷。若协商不成,建议调整摄像头角度或选择其他监控方式,确保不侵犯他人权益,避免法律风险。

记者 丨严浩铭 吴柱彪

编辑丨潘嘉敏

责编丨杨俏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