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铁骑会戛然而止,为什么战争天才希特勒会“昏聩一时”?有说法指希特勒发布此道命令的初衷是想与英国谈判,从而粗暴地干涉下级的作战指挥。这么说,有点冤枉这位曾经的陆军下士了。
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战况: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被德军打了一个漂亮的合围,德军A、B两个集团军包饺子一般的压迫,让还在荷兰作战的英国远征军突感背后有人虎视眈眈,为了避免被德军“一锅端”,只得马不停蹄地撤往英吉利海峡。英吉利海峡的最窄点位于加莱,但是由于德军的A集团军群已经挡在了英军去往加莱的路上,只得在敦刻尔克停下脚步,琢磨退路。
查阅资料发现,德军虽然处于锋芒毕露的进攻态势,但经过多日的高强度作战,德军急需修整,并且德军装甲部队因为脚上长着轮子,远远地走在了进攻序列最前端,而德军的大部队——步兵和依靠畜力机动的后勤辎重部队则被抛在后面,缺乏步兵掩护的装甲部队深入敌阵,有些危险。别看英法军部队被团团包围,但远征军的实力却不容小觑,万一此时英军发动突围作战,德军也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拦得住。
综上,在听取了德军指挥官曼施坦因和克鲁格的建议后,希特勒还与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进行了商议,最终决定在敦刻尔克地区暂停了进攻,转而进行休整,待后续的步兵部队赶上后,再投入进攻。当然,很多德军中级指挥官对这道命令极为不理解,觉得部队并不像高层想的那样脆弱。
这3天,对于英法联军无疑是宝贵的,他们得以加强和巩固已有的阵地。尤其敦刻尔克地区水网密布,运河和沼泽密布,更是便于防守。
另外还有一点,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一战空军中尉)对元首希特勒(一战陆军下士)夸下的海口,也间接促成了命令的颁布。戈林许诺道,凭借强大的德国空军,就能将逃窜的英法军队消灭在海滩上。但事实上,尽管德国空军给撤退行动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回家的信念,还是扭过了对炸弹的恐惧,英国人还是成功遁形。
“该死”的皇家空军
本片中,空战环节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片中,一个英国空军的喷火战斗机编队奔赴敦刻尔克,与德国空军争夺战场制空权,一路上,3架战斗机与德国空军多次遭遇,最后或被击落,或遭迫降,没有一架返航英国。影片末尾还有一个镜头,就是迫降的英国飞行员回国后,遭遇一名陆军士兵的调侃,陆军士兵抱怨当自己在滩头躲炸弹的时候,空军的战斗机在哪里?
应该说这名陆军士兵的抱怨有点冤枉英国空军的飞行员了。为了护卫从法国敦刻尔克到英国多佛尔短短21英里的航程,英国空军每天要出动300架次的战斗机在海峡上空来回地穿梭,他们要跟德军的轰炸机作战,防止它们炸沉正运送兵员回国的船只,他们要和德军的战斗机作战,防止它们扫射海峡中漂流的各种民间小船,他们还要驱赶海滩上呼啸的德军容克-87俯冲轰炸机,防止它们那刺耳的啸叫吓坏海滩上的“小朋友们”。
海峡对岸,英国皇家把自己所有的存货都拿了出来,从喷火式战斗机到飓风式战斗机,从无畏式战斗机到哈德逊轰炸机、鱼雷攻击机,甚至连侦察机都飞上了天空,想尽一切办法阻截德国飞机。
空战是一个立体空间的作战,其广度和高度是地面作战所无法企及的,这就难怪为什么海滩上的英军会吐槽空军救驾来迟,而实际情况是出现在海滩上空的英国空军战机没准已经在海峡上空经历了多次生死对决了。当终于抵达敦刻尔克上空,飞行员们又会遇见新的敌人——战斗机那小小的油箱。高强度的空战,战斗机的耗油量会急剧升高,战斗机刚刚抵达海滩上空,只能待上很短的时间就要返航了。这一点,片中有专门的情节进行了表现:一架喷火战斗机的仪表被打坏,无法正确显示油量,飞行员只得根据战友的报告,来计算自己的滞空时间,而战友被击落后,则只能听天由命了。但是他为了尽力掩护地面的友军,放弃返航,用尽最后一滴油,击落一架德空军容克87俯冲轰炸机,自己却迫降在德军占领的海滩,最后被俘。
整个敦刻尔克战役期间,英国空军一共被击落106架战机,但却击落了德军156架战机,以自己英勇的行动,成功地掩护了撤退行动。
该不该让法军先走?
在后人看来,敦刻尔克大撤退无疑是英法两国齐心协力的成果,但回到当时,两个国家从领导人到士兵,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摩擦。
法国人知道英国人开始执行撤退的发电机计划时,才知道细节和详情的,他们也明白自己是排在英国人之后撤退的。在“发电机行动”制订之时,当时决定英法两军是可以共同使用船只的。但英国当时的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却没有得到通知,所以,他下令部下不准法国人登上英国人的船只。
在敦刻尔克的港口和海滩上,英国士兵筑起了路障,只准英国人通过,不准法国人通过。强敌当前,背靠大海,法国人内心的绝望可见一斑。狂怒之下,一些法国的炮兵甚至准备用大炮对准英国的舰船开火。
电影中虽然没有大段表现法国人的绝望,但从一些片段中也隐晦地涉及,例如一名法军士兵扒掉阵亡英军士兵的服装冒充英军混上医护船;在栈桥上恳请英军军官放行的法军士兵;男主角在通过法军据守的街垒时,与法军士兵有短暂的眼神交流,而法军的眼神明显十分冷淡。这些画面,都表现了法军与英军同为盟友,在面临德军的包围时,在面对撤退的通路时,微妙的情绪。
撤退行动开始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曾下令,“应尽量使法军和我们共同从敦刻尔克撤退”“不要让法军仅仅依靠自己的航运工具”,但在实际行动中,被优先撤退的依旧是英军部队,法军士兵更多的是遭遇拒载。至5月30日为止,在撤往英国的12万盟军中,仅有6000名法军。
在应对巨大的政治和舆论压力下,丘吉尔再次重申,“要撤退更多的法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对我们和盟国的关系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害”。留下的英军被要求“应坚守阵地,能守多久就要守多久,以便法军得以继续撤退。”作为对之前的补偿,丘吉尔告诉法国总理和总司令,5月31日这天被定为“法国日”,原先英国军人优先的规定将颠倒,法国部队将比英国部队优先撤退,至于断后的任务,由英国的三个师来完成。
行动结束时,一共约有9.8万名法军撤至英国。
1940 年 6 月 4 日,最后时刻的争分夺秒。
当上午9点40分,德国第十八集团军的装甲部队终于冲破了法军的最后防线,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最后一艘救援船从海岸离开时,仍有至少4万名英军留了下来。他们联同约4万名法军,在敦刻尔克附近的阻击阵地上遭德军俘虏,一部分人被当场处决,幸存下来的则受虐直至终战。但这段史实长年乏人问津。
战俘缺乏食物及药物,而德军为打击士气,褫夺了被俘英军军官的军阶,把他们送往盐矿工作,只准喝沟渠水及吃腐烂食物。有战俘后来在书中直言:‘他们作战到底,确保逾 30 万名同袍成功撤退。他们的牺牲为英国带来希望。但当那些脱险回家的人被誉为英雄时,战俘们却遭世人遗忘。’
实际上,早于英法开始撤离敦刻尔克时,德军已展开暴行。5月28日,约100名隶属英国皇家诺福克团第二营的士兵刚向德军投降,就被党卫军押往一个农场,于坑内被机关枪扫射身亡。同日,皇家沃里克郡军团第二营被俘后,被押至一个粮仓内,被德军以手榴弹屠杀。
随着战事持续,这类押送愈趋频繁,有时候俘虏们只有少量食物,甚至毫无东西可吃。当火车抵达车站后,这些战俘就被押上运牛车,送往德国及波兰的工地。20岁的英兵怀特就被转折押送到波兰一个农场,于纳粹卫兵的监视下工作,其后再于1944至1945年,被押送至近千英哩远的柏林郊外,几乎死在路上,直到1945年4月他才被盟军救出。
应该说,英国政府在撤离这一问题上,已经尽最大可能地做到了公平。
在这九天里,共有33万8226人撤回了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这近34万人,是最宝贵的财富,是欧洲大陆留下的最后的反抗的火种,他们日后都成了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坚力量。四年之后,在法国的诺曼底,很多当初乘船而去的士兵,高唱战歌,踏浪而归。
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发表了演讲: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
所有奇迹的产生,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背后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你必须要有一个“坚持到底”的信念。
这种信念,支撑着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又从诺曼底反攻回法国;支撑着苏联军人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最后再打到柏林;支撑着美军从珍珠港到中途岛,再到硫磺岛和冲绳岛;支撑着中国军人从东北到上海,从南京到重庆,最后实现那句话:“中国总是有办法的”。
就像丘吉尔的那句名言:
“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投降。”
来源:央广军事
作者:慕佩洲
编辑:生生
编审:王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