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寶刀劍列表

此條目翻譯品質稍有不足。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並注意避免翻譯腔的問題。

從左到右:薙刀、日本劍、短刀、日本刀和太刀(圖片中未按比例展示)日本國寶刀劍列表收錄日本自1951年以後依照《文化財保護法(日語:文化財保護法)》指定為國寶的刀劍和刀裝工藝品。這些工藝品大多存放於寺廟、神社、博物館或者由私人收藏。

歷史[編輯]

自1897年以來,日本一直使用「國寶」一詞來表示日本國內所有特別傑出的文化財產,儘管自這個詞引入以來,其定義和標準發生了變化[1][2]。根據1951年6月9日生效的《文化財保護法》,列表中的刀劍和刀裝符合目前的定義,並已被指定為國寶。這些國寶或者重要文化財是由日本文部科學省根據其「特別高的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而選定的[3][4]。該列表列出了從古代到封建日本的110把刀劍和12具刀裝,年代跨度從古墳時代到室町時代。這些物品被安置在佛教寺廟、神社、博物館或由私人收藏。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這些國寶數量最多,122件國寶中有20件在此處[4]。

在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的彌生時代,鐵器和武器,如刀、斧、劍或矛,從中國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5][6][7][8]。在這之後不久,來自中國、朝鮮以至於最後有來自日本本土的製鐵工匠都開始在日本本地生產鐵器[9][10]。這一時期在日本本土鍛造的刀劍都有模仿中式刀劍的痕跡,刀劍身都一般是直的(日語:直刀),且回火工藝還不完善[11]。這些刀劍被從腰間斜挎著佩戴,很可能被用作刺傷和砍傷敵方的武器[11][12]。從功能上講,將它們定義為刺殺而不是砍殺武器通常會更準確。之後在大和、山陰和陸奧等地逐漸發展出了一個個制劍中心,各流派工匠在那裡鍛造了各種各樣的日式刀劍,如日本劍、刀子(日語:刀子)[13]以及大刀[nb 1]等[15]。扁平雙刃的「平作」劍起源於古墳時代,也正是在古墳時代中期前後,日式刀劍由突刺武器演變為揮砍武器[15]。根據8世紀的《日本書紀》和《古事記》記載,「上古刀」也是宗教物品。事實上,日本傳說三神器之一就是一把劍。早期日本刀劍常被於古墓中發現或者作為神道教神社或佛教寺廟中供奉的珍寶而流傳下來[16]。由於鐵易在潮濕環境下被氧化腐蝕,上古刀存世較少[8][17]。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日式刀風格從筆直的上古刀或者直刀(日語:直刀)逐漸演變為鍛造過程中有意彎曲的、更為精緻的日本刀,然而這一過渡時期的刀劍現存很少[18]。自上追溯到公元8世紀的正倉院所藏刀劍以及「小烏丸」都可以看出刻意製作的彎曲的刀身[19]。伯耆國的安綱(日語:安綱)所鍛造的彎刀被認為屬於質量上乘品,此後的風格變化很小。他的作品被認為是「古刀時代」的開始,該時期一直持續到公元1596年,期間誕生了最著名的日本刀匠[20]。根據消息來源,安綱可能生活在大同年間(806-809年);或者更可能是與三條宗近(日語:三条宗近)同時代的人,活躍於永延年間(987-988年)[21][18]。隨著馬匹(941年後)進入戰場,刀身形狀的變化也隨之增加,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用彎刀掃蕩的砍擊方式比傳統步兵所用的突刺方式更有殺傷力[9][19][22]。賦予刀身刻意的弳是一項技術挑戰,這需要在鍛造刀劍時不斷逆轉錘打刀刃,使其發生的自然彎曲。沿著刀刃的鎬線進行加工是刀劍鍛造中必不可少的工序[23]。平安時代的各種軍事衝突有助於完善刀劍鍛造技術,並導致各鍛造流派在日本全境內百家齊放[24]。這些鍛造工匠通常都居住在靠近行政中心的地方,因為那裡對刀劍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也很容易獲得礦石、木炭和水[20]。最初,這些工匠並不屬於任何流派或傳統[25]。大約在平安時代中後期,某些地區中心發展出獨特的工藝風格[26]。這些流派或鍛造傳統中最著名的是「五箇傳(日語:五箇伝)」(五カ伝,五ヶ伝,五箇伝,意思是五大鍛造流派),每一流派都產生獨特的工藝風格,並依各自所在的令制國被稱為山城傳、大和傳、備前傳、相州傳以及美濃傳[27][28][29]。五箇傳下各流派鍛造工坊生產出的古刀約占總數的80%[20][25][30]。各刀劍鍛造流派之下都有許多的分支派系[20]。平安時代末期,愛好劍術的後鳥羽天皇召集了山城傳粟田口派(日語:粟田口派)的久國、備前傳一文字派的信房等刀匠到他的宮中鍛造刀劍。這些鐵匠被稱為「御番鍛冶(日語:御番鍛冶)」(御番鍛冶,輪流為皇家鍛造刀劍的工匠制度),被認為是他們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刀劍工匠[nb 2][32]。後鳥羽天皇在粟田口、久國以及一文字信房等流派中選擇工匠合作進行自己專屬的刀劍鍛造活動[33]。鎌倉時代初期出現的太刀具有精心製作的莖和優雅端莊的整體造型[25]。而同一時期製作的短刀呈現出輕微向外彎曲的造型[34]。

大約在鎌倉時代中期,武士階層達到了鼎盛時期[35]。因此,刀劍鍛造在日本許多地方蓬勃發展[35]。歷經1274年和1281年的蒙古入侵之後,刀劍鍛造工匠們開始致力於生產更堅固的刀劍,以刺穿入侵者的重甲。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太刀變得更寬、更厚,並有一條筆直的鍛造線[36]。隨著鎌倉時代末期來自蒙古的威脅消散,這種發展趨勢發生了部分逆轉,刀身比鎌倉時代中期的更長、造型更端莊[37]。然而,來國俊、來國光、長船長光(日語:長光)和長船景光(日語:景光)等繼續鍛造出平安後期鎌倉初期的優雅風格的刀劍。這些劍特別受京都貴族的歡迎[37]。鎌倉時代後期,短刀的產量大幅增加[38]。大師級的短刀製作者包括粟田口吉光、來國俊(日語:来国俊)、新藤五國光(日語:新藤五国光)、長船景光、則重(日語:則重)和左文字[38]。薙刀作為鎌倉時代後期的新兵器出現[38]。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間持續長達60年的權力鬥爭引發了對刀劍的巨大需求[39]。在南北朝時期,鎌倉時代的太刀的特點進一步延續,其造型愈加華麗且刀身和尖的長度都在不斷增加。通常這些太刀的刀身都很寬,且厚度很薄[39]。在這一時期,短刀的尺寸也發展到了30—43公分(12—17英寸),稱為小脅差或寸延短刀(寸延び短刀)[40]。而此時期的短刀比鎌倉時代的短刀更短。同一時期也發展出了比太刀更巨大的刀具如「背負太刀」[j 1]、野太刀[j 2]以及刀刃長120—150公分(47—59英寸)的大太刀[nb 3][42]。戰國時代(1467年起)日本封建領主內戰,對刀劍需求巨大,刀劍鍛造工匠們不再自行精煉鋼材,導致了低質量刀劍被大量生產出來[43]。自此以後就不再有國寶級刀劍工藝品被評定收錄。

統計數字[編輯]

日本國寶刀劍的現存位置

所在都道府縣

所在市町村

國寶數量[節注 1]

愛知

名古屋

8

愛媛

今治

3

福岡

太宰府

1

福岡

2

柳川

1

岐阜

高山

1

廣島

甘日市

2

私人收藏

5

兵庫

西宮

2

茨城

鹿島

1

土浦

1

石川

金澤

1

鹿兒島

鹿兒島

1

神奈川

鎌倉

1

高知

日高

1

京都

京都

3

奈良

奈良

6

岡山

岡山

3

私人收藏

1

大阪

大阪

3

私人收藏

9

埼玉

埼玉

2

靜岡

沼津

1

三島

1

私人收藏

2

靜岡

1

栃木

日光

4

東京

私人收藏

12

東京

39

山形

鶴岡

2

山口

防府

1

岩國

1

時期劃分

國寶數量[節注 1]

古墳時代

1

飛鳥時代

2

平安時代

19

鎌倉時代

86

南北朝時代

13

室町時代

1

^ 1.0 1.1 包含刀劍和刀裝

表頭說明[編輯]

該表的列(備註和設計以及材料列除外)可按箭頭符號進行排序。下面概述了表中包含的內容以及排序的工作原理。並非所有表都具有以下所有列。

類型/名稱:刀劍或刀裝的類型以及名字(如果有的話),在《享保名物帳(日語:享保名物帳)》[j 3]中被稱作「名物」的刀劍用黃色標記

銘文:對於有銘文的刀劍,本列記載其銘文內容,否則記錄為「無銘文」

工匠:鑄劍師的名字;如果適用,也會包括流派的名稱;著名刀匠正宗的十個弟子被稱為「正宗十哲」,用綠色標記;被傳喚到宮廷的進行鍛造工作的「御番鍛冶」匠人們,用藍色標記

備註:附加資料,例如著名的擁有者或其刀身的刀反

時代:刀劍或刀裝的製作時期或者年份,表中所列項按年份排序。如果條目只能追溯到一個時間段,則按該時間段的開始年份進行排序

長度:刀劍從刻痕到劍尖的距離

現在的位置:刀劍或者刀裝現在收藏存放的地點「縣名,市名,寺廟/博物館/神社名或者私人收藏」;表中所列項按「縣名,市名,寺廟/博物館/神社名」排序

#

名物[nb 4]

*

正宗十哲[nb 5]之一

^

御番鍛冶[nb 6]之一

國寶[編輯]

上古刀[編輯]

七星劍

寺廟和神社中流傳下來的四把古代直刀和一把日本劍被指定為國寶工藝品[nb 7]。正倉院中保存了自8世紀以來的包括著名的「小烏丸」的55把刀劍和其他武器,然而這些寶物屬於天皇家族的財產,由宮內廳管理,未被算作國寶。[50][51]

名稱

備註

時代

類型

長度

現存位置

金銅裝環頭大刀拵(金銅荘環頭大刀拵)[52][53][54]

雙刃劍,據說是日本世代相傳的最古老的物品,由日下部氏供奉給國常立尊,供奉為小村神社的神體,重527克(18.6盎司),劍柄長7.5公分(3.0英寸),劍鞘長92.1公分(36.3英寸)

古墳時代晚期

直刀

6999684000000000000♠68.4公分(26.9英寸)

高知縣日高村小村神社(日語:小村神社)

七星劍(日語:七星剣)(七星剣)[55][56]

這把劍鑲嵌著金色的雲朵和七顆星星,組成了北斗七星。根據四天王寺的一份文件記載,這把劍曾屬於聖德太子。被認為是直接自中國傳入。

飛鳥時代,7世紀

直刀

6999621000000000000♠62.1公分(24.4英寸)

大阪府四天王寺

丙子椒林劍(日語:丙子椒林剣)(丙子椒林劔)[57][52][55]

這把劍上有鑲金銘文:丙子椒林(丙子椒林),據推測它代表丙子(干支之一)年製作,而作者的名字則是椒林。根據四天王寺的一份文件記載,這把劍曾屬於聖德太子,被認為是直接自中國傳入。

飛鳥時代

直刀

6999658000000000000♠65.8公分(25.9英寸)

大阪府四天王寺

直刀(或稱布都御魂劍(布都御魂剣))以及黑漆平文大刀拵(黒漆平文大刀拵)[nb 8][52][58][59]

據傳是神武天皇創建日本國時所用的傳奇寶劍

平安時代早期

直刀

7000223500000000000♠223.5公分(88.0英寸)

茨城縣,鹿嶋市,鹿島神宮

劍 無銘(剣 無銘)[nb 9][60][61][62][63]

手柄為佛教儀式用具三鈷杵造型;是僅用於儀式用途的雙刃劍

平安時代早期

日本劍

6999623000000000000♠62.3公分(24.5英寸)

保管者:京都府京都市京都國立博物館

所有者:大阪府河內長野市金剛寺(日語:金剛寺 (河内長野市))

古刀[編輯]

10世紀末至1596年之間,共有太刀(61把)、短刀(26把)、武士刀(11把)、大太刀(3把)、薙刀(2把)、日本劍(1把)以及小太刀(1把)等105把刀劍被列為國寶。這些國寶主要來自「五個傳」中的四個:大和(5把)、山城(19把)、相模(19把)、備前(45把);其他的來自越中國(3把)、備中國(5把)、伯耆國(2把)和西海道(7把)。

大和國[編輯]

古刀時期的刀劍鍛造中心分布。五畿用紅色標記。

大和國是五畿七道中最古老的,早在4世紀就隨著中國大陸鐵工技術的引進而發展起來[64]。根據傳說,鐵匠天國鑄造了日本第一把帶有弳的單刃長刀(太刀),時間大約在公元700年左右[65]。儘管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日本最早的刀劍可能是在令制大和國鑄造的[66]。在奈良時代,許多優秀的鐵匠生活在首都奈良市周圍。平安時代初京都成為首都後,這些工匠隨之搬到了京都。但在鎌倉時代,以奈良為中心的各個制刀流派崛起。當僧兵需要武器來武裝時,大約1200名鐵匠再次聚集在奈良。因此,大和國與奈良僧兵密切相關[67][68]。大和傳制刀劍的外觀[j 4]特點為:華表反[j 5],鎬線[j 6]較高,以及稍微延伸的切先[j 7]。刀的地肌[j 8]主要是柾目肌[j 9],刃紋(日語:刃文)[j 10]是直刃[j 11],帶有粗糙的沸[j 12],帽子[j 13]則是小丸[j 14][30][86]。一般來說,大和國制刀(大和傳(大和伝))的風格被認為是內斂、保守和靜態的[68]。大和國的五個主要制刀流派或分支(大和五派(大和五派))有:千手院派(日語:千手院派)[nb 10]、尻懸派、當麻派[nb 11]、手掻派[nb 12]和保昌派[89][90]。這五個流派中有四個流派尚存有國寶刀劍流傳於世[67][91]。

名稱

銘文

工匠

備註

時代

長度

現在的位置

太刀[92]

國行(国行)

當麻國行(当麻国行)

當麻流創始人國行所製作的刀,由阿部家族流傳下來,刀反:1.5公分(0.59英寸)

鎌倉時代,正應年間(1288-1293年)

6999697000000000000♠69.7公分(27.4英寸)

東京日本工藝刀劍保護協會(日語:日本美術刀剣保存協会)

太刀[93]

延吉(延吉)

千手院長吉(千手院長吉)

以前是後水尾天皇的物品,刀反:2.8公分(1.1英寸)

鎌倉時代,文保年間(1317-1319年)

6999735000000000000♠73.5公分(28.9英寸)

東京日本工藝刀劍保護協會(日語:日本美術刀剣保存協会)

太刀[94][95]

包永(包永)

手搔包永(手掻包永)

包永分流創始人製作的刀

鎌倉時代,正應年間(1288-1293年)

6999712000000000000♠71.2公分(28.0英寸)

東京都東京

大太刀[96]

貞治五年丙午千手院長吉(貞治五年丙午千手院長吉)

千手院長吉(千手院長吉)

刀反:4.9公分(1.9英寸)

南北朝時代,1366年

7000136000000000000♠136公分(54英寸)

愛媛縣今治市大山祇神社

短刀,桑山保昌(桑山保昌)#[97][98]

高市□住金吾藤貞吉(高市□住金吾藤貞吉),□亨〈二二〉年十月十八日(□亨〈二二〉年十月十八日)

保昌貞吉(保昌貞吉)

鎌倉時代,文保年間(1317-1319年)

大阪府私人收藏(松本高)

山城國[編輯]

山城國各鍛刀流派以山城國的首都京都為中心,那裡對刀劍的需求量很大。三條宗近(生於約987年)是這一派的先驅,也是最早在京都鍛刀的匠人[99]。山城傳有多個流派分支,分別是三條派(日語:三条 (刀工))、栗田口派、綾小路派、來派(日語:来派)、信國、長谷部、二條以及平安城等[100][101]。

山城傳鍛工的刀劍打造風格是華表反、身幅[j 15]較小、稍大的重[j 16]、踏張[j 17]和小切先。刀的地肌是密集的小顆粒板目肌[j 18],而刃紋是沸上直刃,或小顆粒沸。[30]

三條、綾小路和長谷部派[編輯]

三條派以京都的一條街道命名,由三條宗近於公元1000年左右創建,是山城傳最古老的流派[107]。在鎌倉時代初期,該派是日本最先進的鍛刀流派[26]。三條宗近的作品,連同來自伯耆國的安綱的作品,包括一些最古老的日本彎刃刀劍,標誌著古刀時代的開始[100]。三條派的刀造型特點是上部比底部窄得多,小切先,華表反或較深的腰反[j 19]。地肌使用優質鋼材,具有豐富的地沸[j 20]和地景[j 21],小杢目肌[j 22]混合波浪形大肌。刃紋明亮,其上覆蓋著厚厚的匂[j 23],直刃混合細小的丁子亂刃[j 24],働[j 25]沿著刃紋出現[107]。

綾小路派得名於京都鐵匠定利居住的一條街道,該派可能是三條派的一個分支[116]。綾小路太刀身形細長,小切先,地肌使用軟質地鐵[j 26],小杢目肌混合柾目肌,有著豐富的地沸、湯走[j 27]以及地景。刃紋為細小的丁子亂刃,沸以及働[j 25][118]。

山城傳後來的一個分支是長谷部派,該派活躍於南北朝時代和室町時代早期[119]。該派是由來自大和國的長谷部國成創立的。他曾前往相模國,成為正宗十大弟子之一,最終前往京都創辦長谷部派[119][120]。改派作品的造型特點是較寬的身幅、較薄的重以及較淺的反[j 28]。地肌是細膩的板目肌和柾目肌,地景以及大量地沸的混合。刃紋的寬度不規則,下部窄小紋,上部寬大紋,表面有許多飛燒[j 29]和皆燒[j 30],還有一些粗糙的沸[119]。

類型/名稱[nb 13]

銘文

工匠

備註

時代

長度

現在的位置

太刀,新月刀三日月宗近(三日月宗近)#[38][123]

三條(三条)

三條宗近(三条宗近)

天下五劍之一,名曰「三日月」,是日本德川家族豐臣秀吉大仁的德川秀忠,刀反:2.7公分(1.1英寸)

10-11世紀的平安時代

6999800000000000000♠80公分(31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124][125]

定利(定利)

綾小路定利(綾小路定利)

阿部家族於1663年傳下,當時的德川家綱將其交給岩槻城的城主阿部正邦,刀身刀反:3.0公分(1.2英寸)

鎌倉時代,13世紀

6999788000000000000♠78.8公分(31.0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武士刀,壓切(日語:へし切長谷部)(へし切長谷部)#[126][127]

無銘文

長谷部國重(長谷部国重)*

由黑田氏所有,由本阿彌光德(本阿弥光徳)鑲嵌的金字銘文:長谷部國重本阿(花押),刀反:0.9公分(0.35英寸)

13世紀30年代

6999648000000000000♠64.8公分(25.5英寸)

福岡縣,福岡市,福岡市博物館

粟田口派[編輯]

藤四郎吉光所制的日本劍

位於京都粟田口地區的粟田口派在鎌倉時代早期和中期非常活躍[99][128]。該派領導者是國友,以及日本最著名刀匠之一的藤四郎吉光[99]。吉光是粟田口派最後一位重要的鐵匠,該派最終被來派所取代,成為山城國最重要的鍛造流派[128]。

該派的作品特點是在棟附近有護摩箸[j 31],莖細而長,並且使用兩字的銘文[128]。栗田口派刀姿在鎌倉時代早期與三條派相似,而到了鎌倉時代中期則逐漸變為較寬身幅並採用豬首切先[j 32]。短刀則採用常規尺寸,並帶有輕微的內反[j 33][30]。地肌為上乘的梨地肌[j 34]、密集小顆粒的杢目肌以及地景的混合,隱約有湯走顯現,地[j 35]遍布厚實的沸。刃紋為直刃混合小的丁子亂刃[30][128]。

類別/名稱[nb 13]

銘文

工匠

備註

時代

長度

現在的位置

短刀,厚藤四郎(日語:厚藤四郎)(厚藤四郎)#[136][137][138][139]

吉光(吉光)

藤四郎吉光

名字指的是刀刃異乎尋常的厚度,通過足利氏將軍傳下來,由豐臣秀次、豐臣秀吉和毛利輝元等人所擁有,由毛利氏贈送給德川家康。

1200鎌倉時期,13世紀

6999218000000000000♠21.8公分(8.6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短刀,後藤藤四郎(日語:後藤藤四郎)(後藤藤四郎)#[140]

吉光(吉光)

藤四郎吉光

以前屬於後藤氏

1200鎌倉時期,13世紀

6999276000000000000♠27.6公分(10.9英寸)

愛知縣名古屋市德川美術館

短刀[141]

吉光(吉光)

藤四郎吉光

以前是立花氏的財產

1185鎌倉時期

6999231999999999999♠23.2公分(9.1英寸)

福岡縣柳川市御花博物館

劍,白山吉光(日語:白山吉光)[142][143]

吉光(吉光)

藤四郎吉光

這把刀是德川家光養女清泰院大姬(日語:清泰院 (前田光高正室))與前田光高結婚時的嫁妝,前田死後一年,其子前田綱紀將這把刀獻給了白山比咩神社,以祈求清泰院大姬來世的幸福。

1200鎌倉時期

6999228999999999999♠22.9公分(9.0英寸)

保管者:石川縣金澤市石川縣藝術博物館

所有者:白山市白山比咩神社

太刀[144]

久國(久国)

久國(久国)

刀反:3公分(1.2英寸),對接寬度:2.7公分(1.1英寸)

1200鎌倉時期,13世紀上半葉

6999804000000000000♠80.4公分(31.7英寸)

東京都文化廳

太刀[145][146]

則國(則国)

則國(則国)

刀反:2.1公分(0.83英寸)

1200鎌倉時期,13世紀

74.7公分(29.4英寸)

京都府京都國立博物館

來派[編輯]

從鎌倉時代中期至南北朝時代,來派一直活躍於山城國。該派承繼自粟田口派,並最終成長為山城傳最重要的鍛刀流派[128]。該派由來國行或其父來國吉於13世紀創立[99][147]。來派得名自該派工匠習慣於在自己作品的銘文上加個「來」字[128]。該派作品有著相州傳後期的特徵,尤其是來國次的作品[147]。

來派作品的造型與平安末期到鎌倉時代早期的風格相似,做工既有溫和優雅,又有宏偉雄厚。從來國光開始,改派作品的切先變得更大,地肌是顆粒細小的杢目肌,其上帶有密集的地沸、湯走和地景。地鐵的品質略遜於栗田口派,刃紋為帶有丁子亂刃的直刃[147]。

類別/名稱[nb 13]

銘文

工匠

備註

時代

長度

現在的位置

太刀,明石國行(日語:明石国行)[148]

國行(国行)

來國行

刀由來派的創始人製作,在播磨國明石藩的松平氏領主手中流傳下來,刀反3.0公分(1.2英寸)

鎌倉時代中期

6999765000000000000♠76.5公分(30.1英寸)

東京日本工藝刀劍保護協會(日語:日本美術刀剣保存協会)

太刀[149]

來國俊(来国俊)

來國俊

鎌倉時代

東京都私人收藏

短刀[150]

來國俊(来国俊)

來國俊

內反

鎌倉時代,1316年

6999251000000000000♠25.1公分(9.9英寸)

愛知名古屋熱田神宮

短刀[151]

來國俊(来国俊)

來國俊

鎌倉時代

兵庫縣西宮市黑川古文化研究所(黒川古文化研究所)

小太刀[152]

來國俊(来国俊)

來國俊

刀反:1.67公分(0.66英寸)

鎌倉時代

6999544000000000000♠54.4公分(21.4英寸)

栃木縣日光市日光二荒山神社

太刀[153][154]

來國光(来国光)

來國光

傳承於松平氏,在大阪之役中被松平忠明使用,後來被三菱的創始人岩崎家族所擁有,然後被山縣有朋和明治天皇所收藏

鎌倉時代,14世紀

6999807000000000000♠80.7公分(31.8英寸)

福岡縣太宰府市九州國立博物館

太刀[155][156]

來國光(来国光)

來國光

由德川家達贈送給當時的太子,後來的大正天皇,刀反極高達到3.5公分(1.4英寸)

鎌倉時代,1327年

6999790999999999999♠79.1公分(31.1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157]

來孫太郎作(来孫太郎作)

來孫太郎(来孫太郎)

鎌倉時代,1292年

6999773000000000000♠77.3公分(30.4英寸)

愛知縣名古屋市德川美術館

短刀,有樂來國光(有楽来国光)#[158]

來國光(来国光)

來國光

織田長益(也被稱為「有樂齋」)從豐臣秀賴那裡得到這把刀,後來傳給了前田氏

鎌倉時代

6999276000000000000♠27.6公分(10.9英寸)

靜岡靜岡私人收藏

短刀[159]

來國次(来国次)

來國次(来国次)*

鎌倉時代,14世紀

6999327000000000000♠32.7公分(12.9英寸)

東京都私人收藏

相模國[編輯]

正宗所制武士刀,用金鑲嵌的銘文城和泉守所持(城和泉守所持)相模國的相州傳刀劍鍛造起源於源賴朝在鎌倉幕府的資助下於1185年在相模國的鎌倉建立[67][99]。雖然鑄劍的條件並不優越,但濃厚的軍事氛圍和對刀劍的高需求幫助了此地鍛造流派的建立[67]。該流派被認為起源於1249年,當時來自山城傳的栗田口國綱為北條時賴打造了一把太刀[99]。該派的創始人是一文字助真和新藤五國光(日語:新藤五国光),兩人都來自備前傳[nb 14][160][67]。蒙古入侵後,相州傳的刀逐漸盛行[37]。該派特點是大量鍛造短刀,但也鍛造太刀和武士刀[99]。改派作品,除了更寬更短的所謂「庖丁」之外,短刀的長度大約在24—28公分(9.4—11.0英寸),直刃或輕微的內反[64]。

短刀,也稱日向正宗

在早期的相模傳中,從鎌倉時代後期到南北時代初期,工匠們的目標是生產出展現出光彩和韌性的刀,並融合了備前和山城傳的一些最佳特徵[160]。粟田口國綱的兒子新藤五國光的新藤五亂刃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把相州傳刀[160]。新藤五國光是行光以及被公認為日本最偉大的刀劍鍛造工匠正宗的老師[99]。與正宗對作品相比,國光和貞宗的作品較為樸素,都是早期相州傳中最具代表性大工匠[160]。相州傳製作刀姿的特點是較淺的華表反,身幅較寬,刀重較厚並採用中切先或者大切先。地肌則主要是帶有地沸和地景的板目肌,而刃紋則有互目[j 36]、亂刃[j 37]以及皆燒等。在刃紋中經常可見沸、砂流[j 38]以及金筋[j 39][30]。

類別/名稱

銘文

工匠

備註

時代

長度

現在的位置

短刀[163][164]

行光(行光)

行光(行光)

原由加賀前田氏所收藏;此刀展現出來的是上承自行光的老師國光所典型的直刃,下啟其弟子正宗所擅長對亂刃,兩者中間的風格。

鎌倉時代,14世紀

6999262000000000000♠26.2公分(10.3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短刀[165]

國光(国光)

新藤五國光

鎌倉時代,永仁至正和年間(1293-1317年)

6999255000000000000♠25.5公分(10.0英寸)

東京都私人收藏

短刀[166]

國光(国光)

新藤五國光

鎌倉時代,永仁至正和年間(1293-1317年)

大阪府私人收藏

短刀,會津新藤五(日語:会津新藤五)(会津新藤五)#[167][168]

國光(国光)

新藤五國光

曾經屬於蒲生氏鄉,「會津」這個名字指的是他所控制的會津地區。

鎌倉時期,13世紀晚期

6999255000000000000♠25.5公分(10.0英寸)

廣島市私人收藏

刀[169][170]

無銘文

正宗

1609年以後刻有金鑲嵌的銘文:城和泉守所持(城和泉守所持)以及正宗磨上本阿(正宗磨上本阿)[j 40],本阿彌光德鑑定為正宗制刀;曾被津輕家所擁有;刀反:2.1公分(0.83英寸)

1300鎌倉時代,14世紀,元德年間前期(1329年)

6999708000000000000♠70.8公分(27.9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刀,觀世正宗(観世正宗)#[172]

無銘文

正宗

原為能劇流派之一的觀世流(日語:観世流)所擁有,明治維新後由德川家獻給皇族,之後由高松家(日語:高松家)傳承。

1288鎌倉時代,大約正應到嘉歷年間(1288–1328年)

6999644000000000000♠64.4公分(25.4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刀,太郎作正宗(太郎作正宗)#[173]

無銘文

正宗

1288鎌倉時代,大約正應到嘉歷年間(1288–1328年)

6999643000000000000♠64.3公分(25.3英寸)

東京都前田育德會(日語:前田育徳会)

東京東京都

刀,中務正宗(中務正宗)#[174]

無銘文

正宗

鑲嵌金色銘文:正宗本阿花押(正宗本阿花押);原是中務大輔本多忠勝所持,後傳給德川家族;刀反:1.7公分(0.67英寸)

1300鎌倉時代,14世紀,元德年間前期(1329年)

6999670000000000000♠67.0公分(26.4英寸)

東京都文化廳

短刀,日向正宗(日語:日向正宗)(日向正宗)#[175]

無銘文

正宗

這把刀原是石田三成所有,他將這把刀給了他妹夫,在關原之戰期間被日向國的水野勝成偷走了

1288鎌倉時代,大約正應到嘉歷年間(1288–1328年)

6999248000000000000♠24.8公分(9.8英寸)

東京都三井紀念美術館都都都d都都東京

短刀,九鬼正宗(九鬼正宗)#[176]

無銘文

正宗

1300鎌倉時代,14世紀,元德年間前期(1329年)

6999248000000000000♠24.8公分(9.8英寸)

Okayama Okayama Hayashibara Museum of Art岡山縣岡山市林原美術館

短刀,庖丁正宗(庖丁正宗)#[155][176]

無銘文

正宗

「庖丁」這個名字指的是刀異常短而寬的形狀。除本刀之外,另外還有兩把正宗的國寶「庖丁」。

1300鎌倉時代,14世紀,元德年間前期(1329年)

6999241000000000000♠24.1公分(9.5英寸)

愛知縣名古屋市德川美術館

短刀,寺澤貞宗(寺沢貞宗)#[155][177][178]

無銘文

貞宗

本刀原本是肥前唐津城主寺澤志摩守廣高所有,他把這把刀傳給了德川秀忠,後來又傳給了紀州藩主德川賴宣。

1329鎌倉時代,14世紀,大約元德到建武年間(1329–1338年)

6999294000000000000♠29.4公分(11.6英寸)

東京都文化廳

短刀,庖丁正宗(庖丁正宗)#[176]

無銘文

正宗

「庖丁」這個名字指的是刀異常短而寬的形狀。除本刀之外,另外還有兩把正宗的國寶「庖丁」。

1300鎌倉時代,14世紀,元德年間前期(1329年)

6999218000000000000♠21.8公分(8.6英寸)

東京都永青文庫

短刀,庖丁正宗(庖丁正宗)#[179]

無銘文

正宗

「庖丁」這個名字指的是刀異常短而寬的形狀。除本刀之外,另外還有兩把正宗的國寶「庖丁」。

1288鎌倉時代,大約正應到嘉歷年間(1288–1328年)

6999217000000000000♠21.7公分(8.5英寸)

大阪市Osaka Osaka Kinshukai錦秀會(日語:錦秀会)

短刀,德善院貞宗(徳善院貞宗)#[180][176]

無銘文

貞宗

前田玄以(也被稱為德善院)從豐臣秀吉那裡得到了這把短刀,後來它在德川氏和松平氏的西城分支流傳下來

1329鎌倉時代,14世紀,大約元德到建武年間(1329–1338年)

6999355000000000000♠35.5公分(14.0英寸)

東京都三井紀念美術館

短刀,伏見貞宗(伏見貞宗)#[181]

無銘文

貞宗

帶有刀劍鑑定師本間順治的一枚紅漆印章。

1329鎌倉時代,14世紀,大約元德到建武年間(1329–1338年)

Hyogo Nishinomiya Kurokawa Institute of Ancient Cultures兵庫縣西宮市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日語:黒川古文化研究所)

刀,龜甲貞宗(日語:亀甲貞宗)(亀甲貞宗)#[176][182][183]

無銘文

貞宗

名稱「龜甲」是指柄上的雕刻:六角內的菊花,形似龜甲;刀反:2.4公分(0.94英寸)

1329鎌倉時代,14世紀,大約元德到建武年間(1329–1338年)

6999709000000000000♠70.9公分(27.9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184]

助真(助真)

鎌倉一文字助真(鎌倉一文字助真)

鎌倉一文字流派創始人所制,刀反:1.8公分(0.71英寸)

鎌倉時代,13世紀,大約在文永年間(1264-1275年)

6999670000000000000♠67.0公分(26.4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155]

助真(助真)

鎌倉一文字助真(鎌倉一文字助真)

鎌倉一文字流派創始人所制,原為德川家康所有

鎌倉時代,13世紀,大約在文永年間(1264-1275年)

6999712000000000000♠71.2公分(28.0英寸)

栃木縣日光市日光東照宮

備前國[編輯]

由於靠近大陸,備前國成為早期的鐵礦生產和刀劍鍛造中心[185]。此地刀劍鍛造條件較為理想,有著優質的鐵砂,且木炭和水也很容易獲得,作為交通要道的山陽道又剛好穿過該地區[186]。備前國也是唯一一個從平安時代到江戶時代都一直持續生產刀劍的令制國[186]。在古刀時代,長船(日語:長船町)周圍的吉井川下游沿岸居住著大量技藝精湛的刀匠,使這裡成為日本最大的刀劍鍛造中心[20][187]。備前國刀劍鍛造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都處於領先地位;備前刀自古以來就以做工精湛而著稱[188]。以華麗奢華為標誌的備前派在鎌倉時代中期達到頂峰[189]。13世紀時,備前國的主要流派如一文字派以及長船派(日語:長船派)的作品還仍舊保持著備前國最古老流派古備前的平安風格[65][190]。13世紀後,可能是為了應對蒙古入侵者厚重的裝甲,刀刃變得更寬,切先也變得更長[65]。15世紀至16世紀時,由於對刀劍的需求量增大,導致刀劍生產進入大規模時期,品質也有所下降[65]。備前傳制刀常見較深的腰反、標準的身幅、刀重較厚並採用中切先。地肌則是板目肌,通常還伴隨著映[j 41]。刃紋是匂出來[j 42]中的丁子亂刃[30]。

古備前[編輯]

太刀,銘文為「備前國友成造(備前国友成造)」

備前國最古老的刀劍鍛造流派是古備前派(日語:古備前派)[193]。該派創立者友成[nb 15]生活在12世紀[20][193]。該派在平安時代末期(10-15世紀)達到鼎盛,並一直持續到鎌倉時代[65][189]。除了友成,該派還有正恆(日語:正恒)和包平(日語:包平)兩位鍛造大師[65]。古備前派太刀一般都很薄[nb 16],腰反較深並配有小切先。地肌為板目肌或小板目肌,而刃紋則是由沸與丁子和互目組合而成的細小亂刃[j 37]。

類別/名稱

銘文

工匠

備註

時代

長度

現在的位置

太刀[194]

備前國友成造(備前国友成造)

友成(友成)[nb 17]

刀反:2.4公分(0.94英寸)

平安時代,11世紀

6999802999999999999♠80.3公分(31.6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195]

友成作(友成作)

友成(友成)[nb 17]

由平宗盛傳下來,刀反:3.0公分(1.2英寸)

平安時代,12世紀

6999793000000000000♠79.3公分(31.2英寸)

廣島縣甘日市市嚴島神社

太刀,大包平(日語:大包平)(大包平)#[155][196]

備前國包平作(備前国包平作)

包平(包平)

名字「大包平」指的是刀刃巨大的尺寸,包平作品銘文通常僅有兩字;曾是池田輝政所有,由池田家流傳下來;刀反:3.5公分(1.4英寸)

平安時代,12世紀

6999892000000000000♠89.2公分(35.1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197]

正恆(正恒)

正恆(正恒)

德川宗睦於1745年從德川吉宗手中接繼承過這把刀

1156平安時代,12世紀中葉,保元年間(1156–1159年)

6999720000000000000♠72.0公分(28.3英寸)

東京都文化廳

太刀[155]

正恆(正恒)

正恆(正恒)

1156平安時代,12世紀中葉,保元年間(1156–1159年)

6999742000000000000♠74.2公分(29.2英寸)

東京都文化廳

太刀[198][199]

正恆(正恒)

正恆(正恒)

在1745年德川吉宗退位時傳給德川宗勝,後來又傳到德川宗睦,刀反:2.8公分(1.1英寸),寬2.9公分(1.1英寸)

1156平安時代,12世紀中葉,保元年間(1156–1159年)

6999718000000000000♠71.8公分(28.3英寸)

愛知縣名古屋市德川美術館

太刀[124][167]

正恆(正恒)

正恆(正恒)

1156平安時代,12世紀中葉,保元年間(1156–1159年)

6999775999999999999♠77.6公分(30.6英寸)

Tokyo Tokyo Privat東京都私人收藏東京都私人收藏(Aoyama Kikuchi)

太刀[200]

正恆(正恒)

正恆(正恒)

1156平安時代,12世紀中葉,保元年間(1156–1159年)

大阪府私人收藏

太刀[201]

真恆(真恒)

真恆(真恒)

刀反:3.9公分(1.5英寸)

1077平安時代,11世紀末期,承歷年間(1077–1081年)

6999894000000000000♠89.4公分(35.2英寸)

靜岡縣靜岡市久能山東照宮

太刀[155][202]

信房作(信房作)

信房(信房)

17世紀江戶時代所配的金漆梨地絲卷太刀拵也是國寶。刀裝由金、赤銅、木、漆以及絲綢製作,全長112.1公分(44.1英寸).刀反:2.3公分(0.91英寸)

平安時代,12世紀

6999761000000000000♠76.1公分(30.0英寸)

山形縣鶴岡市致道美術館

一文字派[編輯]

一文字派是平安時代晚期由則宗(日語:則宗)創立的[65]。該派與長船派一起是備前傳的主要分支之一,一直持續到鎌倉時代,在鎌倉中期之前達到了繁榮的頂峰[189][190]。「一文字」(一文字意思是文字「一」)指的是該派所製作刀劍上的銘文。該派許多刀劍工匠在刀劍上製作的銘文為一個水平的橫線(形似漢字「一」)。有銘文的刀劍一般銘文僅包含工匠的名字或者「一」加上工匠的名字,甚至也有無銘文的刀劍存世[190]。從早期的一文字派作品來看,刀劍上的銘文「一」的看起來像是一條對角線,可能是一個標記而不是一個字符。然而,從鎌倉時代中期開始,銘文「一」逐漸成為該派的一個特徵而不僅僅是一個記號[190]。有些一文字派工匠居住在福岡、長船町,還有一些住在吉岡村。他們分別被稱為福岡一文字(日語:福岡一文字)和吉岡一文字(日語:吉岡一文字),並活躍到了鎌倉時代中期和晚期[190]。

則宗等早期一文字派工匠的作品工藝與古備前派相似,其太刀通常身幅較窄,較深的腰反,踏張以及小切先。刃紋通常是細小的亂刃或細小的亂刃混合帶有細小的沸的小丁子亂刃[190]。

在鎌倉時代中期,太刀有著較寬的地肌,尺寸較大,但切先較短如豬首切先。刃紋帶有匂出來、寬度不規則的丁子亂刃或者重花丁子[j 43]。尤其待有一文字銘文的太刀,其刃紋大多是寬丁子亂刃。這一時期的一文字派作品的刃紋是古刀製作工匠中最華麗的之一 ,可以與正宗和他弟子們的作品相媲美[190]。鎌倉時代中期,一文字派最具特色的作品由吉房(日語:吉房)、助真和則房所製作[190]。至今傳世作品最多的是吉房,而則房的作品事實上可能是來自幾個使用同一銘文的工匠[190]。

類別/名稱

銘文

工匠

備註

時代

長度

現在的位置

太刀,日光一文字(日語:日光一文字)(日光一文字)#[203]

無銘文

福岡一文字(福岡一文字)

原本是黑田家收藏的一部分,由北條家流傳下來;刀反:2.4公分(0.94英寸)

鎌倉時代,13世紀

6999677999999999999♠67.8公分(26.7英寸)

福岡縣福岡市福岡市博物館

太刀,山鳥毛(日語:山鳥毛)(山鳥毛)[204][124]

無銘文

福岡一文字(福岡一文字)

刃紋於野雞的羽毛相似,因此得名:山鳥毛(山鳥毛)

鎌倉時代

6999790000000000000♠79.0公分(31.1英寸)

岡山縣私人收藏

太刀[205]

則宗(則宗)

則宗(則宗)^

刀反:2.8公分(1.1英寸)

鎌倉時代早期,元歷到承元年間(1184–1211年)

6999784000000000000♠78.4公分(30.9英寸)

東京都日枝神社

太刀,岡田切吉房(日語:岡田切吉房)(岡田切吉房)[206][207][208]

吉房(吉房)

吉房(吉房)

織田信長的刀,他的兒子織田信雄用它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殺死了岡田重孝。

也被稱為岡田切(岡田切), 刀反:2.1公分(0.83英寸)

鎌倉時代,13世紀

6999691000000000000♠69.1公分(27.2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209]

吉房(吉房)

吉房(吉房)

以前是豐臣秀吉,後來被授予德川家康的僕從竹腰正信;隨後由竹腰的後代擁有

鎌倉時代,13世紀

6999706000000000000♠70.6公分(27.8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210]

吉房(吉房)

吉房(吉房)

鎌倉時代,13世紀

東京都私人收藏

太刀[155][211]

吉房(吉房)

福岡吉房(福岡吉房)

曾有許多人擁有過這把刀,最終在在平家一族中代代相傳;刀反:2.65公分(1.04英寸)

鎌倉時代,13世紀

6999712000000000000♠71.2公分(28.0英寸)

Okayama Okayama Hayashibara Museum of Art岡山縣岡山市林原美術館

太刀[167]

吉房(吉房)

福岡吉房(福岡吉房)

由德川家傳承下來

鎌倉時代,13世紀

6999739000000000000♠73.9公分(29.1英寸)

廣島縣私人收藏

太刀[212]

吉平(吉平)

福岡吉平(福岡吉平)

1185鎌倉時代,仁治到建長年間(1240–1256年)

東京都私人收藏

太刀[213]

助包(助包)

福岡助包(福岡助包)

由鳥取藩的池田氏傳承

鎌倉時代

6999777000000000000♠77.7公分(30.6英寸)

大阪府私人收藏

太刀[124][167]

則房(則房)

福岡則房(福岡則房)

由鳥取藩的池田氏傳承;刀反:3.2公分(1.3英寸)

鎌倉時代,13世紀

6999773000000000000♠77.3公分(30.4英寸)

廣島縣私人收藏

刀[214]

無銘文

福岡則房(福岡則房)

鎌倉時代

東京都私人收藏

太刀[215]

一備前國吉岡住左近將監紀助光(一備前国吉岡住左近将監紀助光), 南無 八幡大菩薩(南无 八幡大菩薩)

吉岡助光(吉岡助光)

刀反:3.9公分(1.5英寸)

鎌倉時代,1322年3月

6999824000000000000♠82.4公分(32.4英寸)

大阪府私人收藏

薙刀[216][217]

一備州吉岡住左近將監紀助光(一備州吉岡住左近将監紀助光)

吉岡助光(吉岡助光)

由加賀藩的前田氏傳承

鎌倉時代,1320年

6999567000000000000♠56.7公分(22.3英寸)

大阪府私人收藏

長船派[編輯]

長船流派由光忠(日語:光忠)於鎌倉時代中期在長船創立,一直持續到室町時代末期[187]。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該派都是備前傳中最繁盛的流派,鍛造大師輩出[218]。光忠之子長光(又名順慶長光)為第二代當家,景光為第三代[218]。

長船派作品的刀姿與一文字派相似,也都具有這一時期的特色,包括採用較寬的身幅和豬首切先。在13世紀以後,刀的反逐漸從腰反演變為華表反[65]。而其他的特徵則取決於各個工匠的個人風格。以刃紋來說,光忠採用了一文字派風格的大丁子亂刃混合重花丁子以及獨特的蛙子丁子[j 44];長光的作品則具有不同圖案的丁子亂刃並混合有互目亂刃。從景光開始,刃紋趨向於直刃以及互目亂刃。景光也被認為是肩落互目[j 45]的首創者。光忠作品的帽子是帶有短返[j 46]或者燒詰[j 47]的亂刃[j 48]。長光和景光則慣常採用三作帽子[j 49]。景光也因其傑作「小龍景光」而被稱為是最優秀的雕刻師之一[218]。

類別/名稱

銘文

工匠

備註

時代

長度

現在的位置

太刀,小龍景光(日語:小竜景光)(小龍景光)[224][225]

備前國長船住景光(備前国長船住景光)

景光(景光)

楠木正成的刀,因刀刃表面有一個龍形浮雕,也被稱為窺龍景光(覗き竜景光),刀反:2.7公分(1.1英寸)

1322-05鎌倉時代,1322年5月

6999806000000000000♠80.6公分(31.7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刀,生駒光忠(日語:生駒光忠)[226][227]

無銘文

光忠(光忠)

因其之前的主人生駒親正,也被稱為生駒光忠(生駒光忠);帶有一個花押和由鑑賞家本阿彌光德(本阿弥光徳)製作的鑲金銘文:光忠(光忠)

1238鎌倉時代,歷仁至寬元年間(1238–1247年)

東京都永青文庫

太刀[155][228]

光忠(光忠)

光忠(光忠)

德川綱誠於1698年從德川綱吉手中接過此刀;刀身刀反:2.3公分(0.91英寸)

1238鎌倉時代,歷仁至寬元年間(1238–1247年)

6999724000000000000♠72.4公分(28.5英寸)

Aichi Nagoya Tokugawa Art Museum愛知縣名古屋市德川美術館

刀[229]

光忠(光忠)

光忠(光忠)

鑲金銘文

1238鎌倉時代,歷仁至寬元年間(1238–1247年)

大阪府私人收藏

太刀,大般若長光(日語:大般若長光)(大般若長光)#[230]

長光(長光)

長光(長光)

名稱中的「大般若」指的是《大般若經》。這把刀在室町時代期間的價值與經書的600卷有關。據說曾屬足利家所有,之後由織田信長在姊川之戰中把它交給了德川家康,德川家康又在長篠之戰中把它交給了奧平信昌; 刀反:2.9公分(1.1英寸)

1249鎌倉時代,13世紀,建長至正應年間(1249–1293年)

6999736000000000000♠73.6公分(29.0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遠江長光(日語:津田遠江長光)(遠江長光)#[231]

長光(長光)

長光(長光)

被明智光秀從安土城盜走,後來先後為前田利長和德川綱吉所有,1709年由德川家宣傳給德川吉通

1249鎌倉時代,13世紀,建長至正應年間(1249–1293年)

6999724000000000000♠72.4公分(28.5英寸)

愛知縣名古屋市德川美術館

太刀[232]

長光(長光)

長光(長光)

1249鎌倉時代,13世紀,建長至正應年間(1249–1293年)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233]

備前國長船住左近將監長光造(備前国長船住左近将監長光造)

長光(長光)

刀反:2.7公分(1.1英寸)

1249鎌倉時代,13世紀,建長至正應年間(1249–1293年)

6999787000000000000♠78.7公分(31.0英寸)

Okayama Okayama Hayashibara Museum of Art岡山縣岡山市林原美術館

太刀,熊野三所權現長光(日語:熊野三所権現長光)(熊野三所権現長光)[234][235]

熊野三所權現長光(熊野三所権現長光)

長光(長光)

刀反:2.9公分(1.1英寸)

1249鎌倉時代,13世紀,建長至正應年間(1249–1293年)

6999780000000000000♠78.0公分(30.7英寸)

靜岡縣私人收藏

太刀[236]

備前國長船住左兵衛尉景光(備前国長船住左兵衛尉景光)

景光(景光)

1329-07鎌倉時代,1329年7月

6999824000000000000♠82.4公分(32.4英寸)

埼玉縣埼玉市埼玉縣立歷史和民俗博物館

薙刀[155][237]

備前國長船住人長光造(備前国長船住人長光造)

長光(長光)

莖長:63.5公分(25.0英寸)

1300鎌倉時代,14世紀

6999442000000000000♠44.2公分(17.4英寸)

Shizuoka Mishima Sano Art Museum靜岡縣三島市佐野美術館

短刀[nb 18][155][238][239]

備州長船住景光(備州長船住景光)

景光(景光)

原為上杉謙信所有,刀刃上刻有「秩父大菩薩(秩父大菩薩)」字樣,刀身略有彎曲

1323鎌倉時代,1323年

6999283000000000000♠28.3公分(11.1英寸)

埼玉縣埼玉市埼玉縣立歷史和民俗博物館(日語:埼玉県立歴史と民俗の博物館)

太刀[155][240]

景光(景光)

景光(景光)

16世紀安土桃山時代後期所配的金漆梨地絲卷太刀拵也是國寶。刀裝由金、赤銅、木、漆以及絲綢製作,全長109公分(43英寸);由織田信長贈送給忠次(忠次),以表彰他在長篠之戰上的出色表現;刀反:2.9公分(1.1英寸)

1333鎌倉時代,14世紀 towards 1333

6999773000000000000♠77.3公分(30.4英寸)

Yamagata Tsuruoka Chido Museum山形縣鶴岡市致道美術館

太刀[241]

備前國長船住近景(備前国長船住近景)

近景(近景)

刀反:2.8公分(1.1英寸)

1329鎌倉時代,1329年

6999805000000000000♠80.5公分(31.7英寸)

大阪府私人收藏

短刀[242]

備州長船住長重(備州長船住長重)

長重(日語:長船元重)(長重)

刀身向開刃側略微彎曲,內反

南北朝時代,1334年

6999260600000000000♠26.06公分(10.26英寸)

東京都私人收藏

大太刀[155][243]

備州長船倫光(備州長船倫光)

倫光(倫光)

由備州長船分家的金光家族傳承;刀反:5.8公分(2.3英寸)

南北朝時代,1366年2月

7000126000000000000♠126公分(50英寸)

栃木縣日光市日光二荒山神社

三郎國宗派[編輯]

與長船派一樣,三郎國宗派也位於長船町,但刀匠的世系傳承與光忠派不同[244][245]。「三郎」這個名字是指流派的創始人國宗(日語:国宗)是國真的第三個兒子[245]。國宗後來移居相模國,與一文字助真一起開創了相州傳[244]。國宗有前後兩代人,但其作品很難區分[244][245]。該派作品的工藝與同時期其他鍛造工匠的相似,但帶有刃染[j 50]的粗糙地肌[244]。

類別/名稱

銘文

工匠

備註

時代

長度

現在的位置

太刀[249]

國宗(国宗)

國宗(国宗)^

刀反:3.3公分(1.3英寸),對接寬度:3.3公分(1.3英寸),近刀鋒處寬度:2.15公分(0.85英寸)

1200鎌倉時期,13世紀

6999817000000000000♠81.7公分(32.2英寸)

栃木縣,日光市,日光東照宮

太刀[249]

國宗(国宗)

國宗(国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駐日美軍沒收,隨後丟失,但在1963年偶然被重新發現,一年後由美國沃爾特·康普頓博士(日本海外最大的日本刀劍收藏家之一)送回照國神社,刀反:2.7公分(1.1英寸),對接寬度:3.3公分(1.3英寸),近刀鋒處寬度:2.1公分(0.83英寸)

1200鎌倉時期,13世紀

6999813000000000000♠81.3公分(32.0英寸)

鹿兒島縣,鹿兒島市,照國神社

太刀[167]

國宗(国宗)

國宗(国宗)^

1200鎌倉時期,13世紀

6999726000000000000♠72.6公分(28.6英寸)

東京都小松安弘產業,私人收藏

太刀[176][249][250]

國宗(国宗)

國宗(国宗)^

自1739年在尾張德川家流傳下來,刀反:2.7公分(1.1英寸),對接寬度:3.2公分(1.3英寸),近刀鋒處寬度:2.1公分(0.83英寸)

鎌倉時期,13世紀

6999800999999999999♠80.1公分(31.5英寸)

愛知名古屋德川美術館

其他令制國[編輯]

越中國[編輯]

鄉義弘製作的稻葉江正宗的十弟子中的兩位,典重和鄉義弘,在鎌倉時代末期居住在越中國[251]。雖然鄉義弘的作品都沒有署名,但現存有典重署名的短刀和太刀[119]。典重的一把短刀和鄉義弘的兩把刀已被指定為國寶。一般來說,典重所製作刀具的姿是這一時代的典型代表,其短刀採用內反式樣,帶有不是很圓的脹[j 51],刀重較厚而庵棟[j 52]的坡度稍微有點陡峭。地肌一般是帶有較厚地沸的松皮肌[j 53],沿著大肌[j 54]會有許多地景。地鐵與正宗或鄉義弘的都不太一樣。典重的作品,刃紋相對較寬,由帶著明亮和較大的沸的灣刃[j 55]與帶有丁子亂刃或者互目亂刃的直刃相混合而成。鄉義弘製作了具有各種刀姿的刀劍,包括採用小切先和較窄的身幅,或者大切先配較寬的身幅。其作品的地肌與山城國粟田口派作品的地肌相同:地鐵質地較軟、小杢目肌與波浪形大肌混合。較厚的地沸組成帶有地景的湯走。帽子的刃紋是帶有足[j 56]和很多沸的一枚帽子[j 57]或一文字帽子[j 58]。返則是短返或者燒詰[119]。

類別/名稱

銘文

工匠

備註

時代

長度

現在的位置

短刀[176]

則重(則重)

則重(則重)

也被稱為日本第一則重(日本一則重)

1308鎌倉時代晚期,延慶至嘉歷年間(1308-1329年)

6999246000000000000♠24.6公分(9.7英寸)

東京都永青文庫

刀,富田江(富田江)#[256]

無銘文

鄉義弘、江義弘(郷義弘, 江義弘)*

由富田氏後人傳承

1336南北朝時代早期,14世紀

東京都前田育德會

刀,稻葉江(日語:稲葉江)(稲葉江)#[257][258]

無銘文

鄉義弘、江義弘(郷義弘, 江義弘)*

金鑲嵌銘文由本阿光德(本阿光徳)所書:天正十三 十二月 日 江 本阿彌磨上之(花押) 所持 稻葉勘右衛門尉(天正十三 十二月 日 江 本阿弥磨上之(花押) 所持 稲葉勘右衛門尉),稻葉氏流傳;刀反:2.0公分(0.79英寸)

1336南北朝時代早期,14世紀

6999708000000000000♠70.8公分(27.9英寸)

東京都私人收藏

備中國[編輯]

備中國的主流派系是以現在位於倉敷的地方命名的青江派[259]。該派出現於平安時代末期,並在隨後的鎌倉時代蓬勃發展[260]。青江派迅速崛起,其作品品質也很快得到認可。後鳥羽天皇的12名御番鍛冶中就有3名工匠出自該派[259]。古青江派(歷仁年間之前,約1238至1239年)有5把太刀最終被指定為日本國寶[259]。古青江派由兩個流派組成,兩家的制劍風格相似,並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259]。其中一個流派的創立者為康次[nb 19],其代表人物有貞次、為次、康次(列表中所提)和守利[259]。後一個流派名為「妹尾」,其創立者為則高,其工藝承繼自正恆等大師[259]。青江派一般製作帶有小切先和深腰反的細長太刀,這一流派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地肌一般是縮緬肌[j 59]或墨鐵[j 60]。刃紋是亂刃上具有帶著足和葉[j 61]的直刃。帽子則是亂刃入或帶有短返和燒詰的直刃[262]。

類別/名稱

銘文

工匠

備註

時代

長度

現在的位置

太刀[144]

貞次(貞次)

貞次(貞次)^

刀反:2.4公分(0.94英寸), 元幅:2.9公分(1.1英寸)

1200鎌倉時代,13世紀上半葉

6999770999999999999♠77.1公分(30.4英寸)

東京都私人收藏

太刀[263]

守利(守利)

守利(守利)

1224鎌倉時代,元仁年間前後

大阪府私人收藏

太刀[144][264]

正恆(正恒)

正恆(正恒)

1736年由德川吉宗獻給鶴岡八幡宮,刀反:3公分(1.2英寸), 元幅:3公分(1.2英寸)

1200鎌倉時代,13世紀上半葉

6999782000000000000♠78.2公分(30.8英寸)

Kanagawa Kamakura Tsurugaoka Hachimangu神奈川縣鎌倉市鶴岡八幡宮

太刀,狐崎(日語:狐ヶ崎 (刀))[144]

為次(為次)

為次(為次)

因為在靜岡縣清水區,也被稱為狐崎(狐ヶ崎),刀反:3.4公分(1.3英寸), 元幅:3.2公分(1.3英寸)

1200鎌倉時代,13世紀上半葉

6999788000000000000♠78.8公分(31.0英寸)

Yamaguchi Iwakuni Kitsukawahōkōkai山口縣岩國市吉川報效會(吉川報效会)

太刀[144][265]

康次(康次)

康次(康次)

由足利義昭獻給島津義久,刀反:3.5公分(1.4英寸),元幅:3.6公分(1.4英寸)

1200鎌倉時代,13世紀上半葉

6999852000000000000♠85.2公分(33.5英寸)

Gifu Takayama Corporation岐阜縣高山市崇教真光

伯耆國[編輯]

童子切

生活在伯耆國的安綱,其作品要早於古備前派。儘管一些早期的資料可以追溯刀9世紀初,但他可能是與三條宗近同時代,同是最早鍛造日式彎刀的兩位工匠[266]。安綱建立了同名的制刀流派。安綱派有兩把太刀被指定為國寶:一是安綱的「童子切安綱」,被譽為「日本刀第一」;另一把則是來自安綱的學生安家[267]。童子切安綱採用華表反、獨特的踏張以及小切先,其地肌是帶有大量地沸的杢目肌,刃紋則是由較厚的 和豐富的小沸組成的小亂刃。刃紋中也會呈現出生動的足、葉和金筋[266][268]。包括安家在內的流派內其他成員的作品所共有的特點,是粗糙的杢目肌,地沸、地景和較黑的地鐵。刃紋則是由沸、金筋和砂流組成的細小亂刃[266]。

類別/名稱[nb 13]

銘文

工匠

備註

時代

長度

現在的位置

太刀[269]

安家(安家)

安家(安家)

帶有黑色調的表面和獨特的斑點圖案,典型的伯耆國刀劍,由黑田氏傳承,只有安江的作品才能確定;刀反3.2公分(1.3英寸)

1159平安時代,12世紀,平治年間前後(1159-1160)

6999773000000000000♠77.3公分(30.4英寸)

京都京都國立博物館

太刀,童子切安綱(童子切安綱) #[38][267][270][271]

安綱(安綱)

伯耆安綱(伯耆安綱)

天下五劍之一,傳說中的源賴光用它殺死了住在山附近、長著一張男孩臉的酒吞童子(酒呑童子)。由足利氏贈送給織田信長,隨後又由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先後擁有;刀反:2.7公分(1.1英寸)

1000公元10-11世紀,平安時代中期

6999800000000000000♠80.0公分(31.5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筑前國、筑後國、豐後國[編輯]

由於地理位置上與朝鮮以及中國大陸較為接近,九州從很早時期就受到前者的豐富文化交流促進,從而開始了鐵器的生產。刀劍鍛造工匠自平安時代起開始活躍起來[272]。最初,大和派在全九州島的影響都很顯著[273]。然而,由於與其他令制國制刀工坊聚集地相距較遠,九州的刀劍鍛造風格一直保持較為古舊的風格,並未有太大的創新[273]。九州產刀的風格較為經典[274]。舊九州地區的刀劍工匠以豐後國的豐後行平、活躍於筑後國的三池流以及薩摩國的波平流為代表[274]。三池光世(日語:光世)和豐後行平各有一把刀被定為九州地區的日本國寶,除此之外還有五把14世紀的刀。這些國寶刀分別出自筑後、筑前以及豐後這三個令制國。通常,九州所制刀劍的特徵是其刀姿較為老派,有著較寬的鎬線。地肌則是杢目肌趨近於柾目肌或轉變為綾杉肌[j 62]。地鐵較軟且伴隨有地沸和地景。刃紋則是在直刃基礎上由沸組成的細小亂刃。刃紋的邊緣位於刃區[j 63]的上方。

左衛門三郎安吉(或稱左、左文字)的作品與九州其他工匠的作品相比要複雜的多[275]。作為正宗的弟子,其風格深受相模傳的影響,這在其作品中顯而易見[275]。左文字派從鎌倉時代末期一直活躍刀了南北朝時代初期,並創建了行弘所屬筑前國左文字派[275]。該派主要製作短刀以及一些太刀[275]。左文字派在南北朝時代中有很大的影響[275]。在風格上,左文字派作品的姿有著鎌倉時代末期的典型特徵,刀重較厚,略大的切先以及一把特別短、約24公分(9.4英寸)的短刀[275]。

類別/名稱

銘文

工匠

備註

時代

長度

現在的位置

太刀,江雪左文字(日語:江雪左文字)[167][276][277][278]

筑州住左(筑州住左)

左文字(左文字)*

原是後北條家的家臣板部岡江雪齋的佩刀,之後由德川家康傳給德川賴宣,最終由紀州德川家代代相傳

1336南北朝時代早期,14世紀,建武至應歷年間(1334–1342年)

6999780999999999999♠78.1公分(30.7英寸)

廣島縣私人收藏

短刀,太閤左文字(日語:太閤左文字)[279][280]

筑州住左(筑州住左)

左文字(左文字)*

1336南北朝時代早期,14世紀,建武至應歷年間(1334–1342年)

6999236000000000000♠23.6公分(9.3英寸)

東京都私人收藏

太刀,大典太(大典太)#[38][124][281]

光世作(光世作)

三池光世(三池光世)

天下五劍之一,得名自其華麗莊嚴的刀姿。刀反為2.7公分(1.1英寸)

1074平安時代,11世紀,承保年間(1074–1077年)

6999660999999999999♠66.1公分(26.0英寸)

Tokyo Tokyo Maeda Ikutokukai東京都前田德育會

太刀,古今傳授的太刀(日語:古今伝授の太刀)(古今伝授の太刀)#[282][283]

豐後國行平作(豊後国行平作)

行平(行平)

這把刀在田邊誠之戰(英語:Siege of Tanabe)中被授予給詩人烏丸光廣(日語:烏丸光広),細川藤孝在《古今傳授(日語:古今伝授)》中提到了這一段;後來在昭和時代,這把刀又回到了細川家的手中;刀反:2.8公分(1.1英寸)

1200鎌倉時代,約1200年

6999800000000000000♠80公分(31英寸)

Tokyo Eisei Bunko Museum東京都永青文庫

大太刀[284]

無銘文

Bungo Tomoyuki !豐後友行(豊後友行)

大森彥七(大森彦七)最喜愛的刀,由其孫大森直治(大森直治)在1470年敬獻給大山祇神社;刀反:5.4公分(2.1英寸)

南北朝時代,14世紀

7000180000000000000♠180公分(71英寸)

愛媛縣今治市大山祇神社

短刀[285]

筑州住行弘(筑州住行弘)

行弘(行弘)

身幅為2.2公分(0.87英寸), 刀重厚0.6公分(0.24英寸)

南北朝時代,1350年8月

6999235000000000000♠23.5公分(9.3英寸)

茨城縣土浦市

短刀[167]

左(左)

左文字(左文字)*

豐臣秀吉最喜愛的刀具之一,由紀州藩的德川家族代代相傳。

1336南北朝時代早期,14世紀,建武至應歷年間(1334–1342年)

6999236000000000000♠23.6公分(9.3英寸)

廣島縣私人收藏

刀裝[編輯]

為了保護和保存,一把已經拋光的日本刀劍需要配一個刀鞘,這在日語中被叫做拵,也稱為刀裝[286][287]。一具完整裝備的刀裝包括一副塗漆的鞘身、一個帶鮫革的刀柄、一枚刀鍔以及一些裝飾性的金屬配件[286]。儘管最早這些裝具的作用是保護刀劍避免在不使用時受到損壞,但從很早期開始,日本的刀裝就已經成為了身份的象徵,並被用於增加個人威儀[288]。從平安時代開始,人們就對戰鬥用的刀劍和禮儀用的刀劍進行了明確的區分[289]。太刀以刀刃向下的形式用兩條繩子或者鏈條懸掛在佩戴者的腰帶上,懸掛用的繩索系在刀鞘的兩個孔眼上[290]。

飾太刀式刀裝承襲了中國古代直刀的傳統式樣,直到室町時代都一直被日本貴族用於宮廷儀式[291]。隨刀裝配備有一把刀身極窄且未開鋒的太刀[219]。刀鞘上安裝了兩個山形金屬配件用來裝連接用的帶子,這兩個山形件中間的刀鞘部分被管狀件包覆著[291]。刀柄上一般裝飾著鮫革,而刀鞘通常以蒔繪和螺鈿裝飾[292][289]。

另一種在平安時代中期流行起來的刀裝形式是毛拔形,以形狀獨特的刀柄命名,刀柄沿中心刺穿[293]。在這種風格中,刀柄配有裝飾性的邊框,不包含任何木質覆蓋物。和飾太刀式一樣,這種刀裝也被用於儀式中,例如在伊勢神宮的表演中[294][295]。

從平安時代末期到鎌倉時代,十分流行為太刀配兵庫鎖[nb 20]。這種刀裝的刀鞘和刀柄邊緣都裝飾著一個長長的裝飾性邊框。這一設計最初用於戰鬥,由高級將領穿戴,並配有盔甲。但到了鎌倉時代,因其華麗的外觀而被用於供奉給寺廟和神社。此時其所配備的刀並不做實際使用[296]。

在鎌倉和室町時代期間,武士除了佩戴大太刀外,還佩戴一把被稱為「腰刀」[j 64]的短刀。腰刀和後來的武士刀一樣被直接掛在腰帶上[290]。這些刀因為刀鞘的嘴直接與刀柄相接,而沒有鐔介入,相應的刀裝樣式也被稱為「合口」[298]。

刀的類型

刀裝樣式

時代

設計和材質

備註

刀長

全長

現在的位置

太刀[299][300]

飾太刀[nb 21]

平安時代,12世紀

金屬配件飾有鍍金鏤空菊花圖案,銀底高浮雕,刀鞘飾有長尾鳥羽,鑲嵌在梨地漆珍珠母貝上。刀身略微彎曲,體現出了與來自中國的原型的不同。

刀裝在廣橋家(廣橋家)流傳下來

7000103299999999999♠103.3公分(40.7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301][302]

兵庫鎖[j 65]

1200 !鎌倉時代,13世紀

刀鞘裝飾有鳥羽、梨地漆面、珍珠母鑲嵌以及金飾,刀身銘文為一(一)

一文字製作的刀,因在上杉家族中流傳下來而又稱作上杉太刀(上杉太刀),之後被獻給三嶋大社,在明治年間被贈送給皇室

6999760600000000000♠76.06公分(29.94英寸)

7000105400000000000♠105.4公分(41.5英寸)

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155][305]

兵庫鎖[j 65]

1385 !南北朝時期,1385年

材質為木、銀、金和銅;刀無銘文

供奉足利義滿的神社內

7000126000000000000♠126公分(50英寸)

Nara Nara Kasugataisha !奈良縣,奈良市,春日大社

太刀[295][305][306]

毛拔形(日語:毛拔形太刀)[j 66]

0794 !平安時代

配有金地螺鈿蒔繪刀鞘

刀已經生鏽,不能拔出來

Nara Nara Kasugataisha !奈良縣,奈良市,春日大社

刀[308][nb 22]

1385 !南北朝時代,1385年

刀無銘文

以菱(菱)製作,附有一口杉木盒

6999730000000000000♠73公分(29英寸)

Nara Nara Kasugataisha !奈良縣,奈良市,春日大社

太刀[309]

毛拔形[j 66]

1185 !鎌倉時代

刀無銘文;沃懸地[j 67]以及獅子紋

Nara Nara Kasugataisha !奈良縣,奈良市,春日大社

太刀 [312]

兵庫鎖[j 65]

1185 !鎌倉時代

刀無銘文;沃懸地[j 67]酢漿平紋

Nara Nara Kasugataisha !奈良縣,奈良市,春日大社

太刀 [313]

兵庫鎖[j 65]

1185 !鎌倉時代

刀無銘文;沃懸地[j 67]酢漿紋

Nara Nara Kasugataisha !奈良縣,奈良市,春日大社

太刀[296][314]

—[nb 23]

1100 !平安時代末期,12世紀

刀鞘和手柄周圍環繞著細長的鍍銀銅薄片(蛭卷[j 68])

沒有刀

7000104100000000000♠104.1公分(41.0英寸)

>Wakayama Katsuragi Niutsuhime Shrine !和歌山縣,葛城町,丹生都比賣神社;由東京國立博物館保管

腰刀[nb 24][298][316]

合口

1336 !室町時代

刀上銘文為:友成作(友成作);梨地桐木紋螺鈿工藝

刀身曾被火燒,之後經過重新淬火;據說屬於足利尊氏

6999203000000000000♠20.3公分(8.0英寸)

6999372000000000000♠37.2公分(14.6英寸)

Hiroshima Hatsukaichi Itsukushima Shrine !廣島縣,廿日市市,嚴島神社

腰刀[317][318]

合口

1185 !鎌倉時代

刀無銘文;刀柄和刀鞘為包金梨地,刀柄上鑲嵌有赤銅的菊花圖案

刀據傳屬當麻派製作

6999265000000000000♠26.5公分(10.4英寸)

6999308000000000000♠30.8公分(12.1英寸)

Yamaguchi Hofu Mori Museum !山口縣,防府市,毛利博物館

太刀[319][320]

兵庫鎖[j 65]

1300 !鎌倉時代,14世紀

刀無銘文;手柄以白色鮫革包覆,配件表面裝飾有小圓塊魚子地[j 69][322],帶牡丹鎏金鏤空唐草紋高浮雕,刀鞘在鎏金青銅底上刻有牡丹線條,鐔飾有唐草寬邊飾

被認為是由護良親王供奉給神社的

6999609000000000000♠60.9公分(24.0英寸)

6999970000000000000♠97公分(38英寸)

Ehime Imabari Oyamazumi Shrine !愛媛縣,今治市,大山祇神社

參見[編輯]

日本刀

日本刀裝

日本刀術語彙編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

東京文化財研究所

獨立行政機構國家博物館

注釋[編輯]

概述

^ 這些上古刀時期的大刀與後來古刀時期的太刀雖然日語讀音相似,但不能相互混淆。上古刀時期的大刀為直刃的唐大刀,古刀時期的太刀則是彎刃刀。[14]

^ 據記載,「御番鍛冶」包括來自備前國的則宗、延房、宗吉、助宗、行國、助威、助近,來自備中國的貞次、恆次、次家以及來自栗田的國安和國友。[31]

^ 在安土桃山時代,其中許多刀都被縮短為武士刀。

^ 日本刀中較為出色品。[46]

^ 「正宗十哲」:刀匠正宗的十大弟子[47][48]

^ 御番鍛冶:在一些書籍記載中也有「御鳥羽院御宇二十四人番鍛冶」或者「隠岐國番鍛冶」等說法,是後鳥羽天皇從各地募集了一批技藝精湛的刀劍鍛造工匠到宮廷中輪流為其專門鍛造刀劍。經考證,實際參與的工匠僅12人。[49][31]

^ 那個時期的部分其他刀劍藝術品也被列指定為國寶,作為考古文物分類中的一部分。

^ 此外在國寶登記中還附有一具唐櫃。

^ 此外在國寶登記中還附有一具黑漆寶劍拵(黒漆宝剣拵)。

^ 大和國五個制刀流派中最古老的一支,以千手院命名。

^ 得名自當麻寺[87]。

^ 得名自東大寺的轉害門(転害門)[88]。

^ 13.0 13.1 13.2 13.3 《享保名物帳》中列出的名稱

^ 可能還有許多其他創始人,但都已經沒有可供考據的作品留存於世。

^ 有時,正桓也被認為是創立者。

^ 有部分例外,例如包平的「大包平」。

^ 17.0 17.1 刀上的署名為「友成作」和「備前國友成作」是兩個不同的鍛造工匠。

^ 此外在國寶登記中還附有一具小刀拵(小サ刀拵),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室町時代,由木頭、漆器、鮫皮、皮革、赤銅、金、銀和絲綢製成,全長46.2公分(18.2英寸)。

^ 這位康次並不是列表中提及的人物

^ 「兵庫」是宮廷武器庫的名稱,「鎖」意為鎖鏈,指的是用特殊編織技術製成的帶子,用來將刀劍掛在腰帶上。

^ 飾太刀(日語:飾太刀):平安時期日本宮廷貴族佩戴的裝飾精美的禮儀刀劍。[219]

^ 國寶登記中還附有一個杉木盒,盒蓋下方有墨跡銘文:室長宗於至德二年正月二十二日供奉(至徳二年正月二十二日葉 室 長宗奉納)

^ 這是這種刀裝方式是現存的唯一示例,沒有特別的名字。

^ 附屬金銀漆刀盒也是國寶

術語

^ 背負太刀(背負太刀):長度130—150公分(51—59英寸)的大太刀,因不能佩戴在腰部而只能背在肩上,因此得名。[41]

^ 野太刀(野太刀):長度90—100公分(35—39英寸)的大太刀,野戰用,因此得名。[41]

^ 《享保名物帳》:享保年間本阿彌家族編纂的一本記錄著名刀劍的書。[44][45]

^ 姿:刀的整體形狀。[69]

^ 華表反(華表反り):日本刀劍的反的中心位置,位於鋒(切先)和棟區之間中心位置略下方,因其弧形類似華表而得名,也因與鳥居造型相似而稱作「鳥居反」。[70][71][72]

^ 鎬(鎬):日本刀劍表面的稜線,在刀面的中線作為鎬地和地之間的分隔線,它的位置決定了刀刃對抗衝擊的能力以及鋒利程度。[72][73]

^ 切先:也作「鋒」,刀尖部分,全刀最常使用也是最鋒利的部位。[74][73]

^ 地肌:日本刀劍在鍛造燒制(英語:Japanese sword construction)過程中經過反覆捶打在表面所呈現的紋理圖。[75]

^ 柾目肌:地肌的一種,呈現出許多相互平行的直紋,是大和傳寶昌派作品的常見特徵。[76][77]

^ 刃紋(刃文):一種回火後的紋理,在刀刃淬火前的三道工序後產生,由無數雲霧狀的結晶體組成的線條。原本用來增加刀刃的強度,後來逐漸演變成各種藝術紋路。通過觀察刃紋,可以表明刀劍鍛造的時代、地點以及鍛造工匠和工坊等信息。[78][79][80]

^ 直刃:刃紋的紋飾類型之一,呈直線的刃紋。[78][81]

^ 沸(沸え):刃紋中由於馬氏體、奧氏體、珠光體或屈氏體形成的小而明顯的結晶顆粒,看起來像閃爍的星星。[82]

^ 帽子:刀口(切先)位置的刃紋,是一個位於小鎬、切先以及橫手之間的平面,也稱「釯子」。[73][83][72][75]

^ 小丸:在切先部分的一種刃紋,向刀背方向迴轉呈小的圓形返。[84][85]

^ 身幅:刀身寬度,從「刃」到「棟」之間的距離,在橫手位置的叫「先幅」,而在刀身根部的則被稱為「元幅」。[102][103][104][105]

^ 重ね:刀身的厚度,在橫手位置的被稱為「先重」,而在刀身根部的被稱為「元重」。[102]

^ 踏張(踏ん張り):刀刃從刀身到切先逐漸變細。[106]

^ 板目肌:地肌的一種,由許多不完整、不規則的橢圓形類似木質年輪的紋理構成。[76][77]

^ 腰反:日本刀劍在靠近刀把的位置突然呈現弧形的一種刀形。[72][108]

^ 地沸(地沸え):「地」上所產生的「沸」。[82]

^ 地景:「地」上出現的馬氏體線。[109][110]

^ 杢目肌:地肌的一種,具有比板目肌更小的圓形或者橢圓形類似於木材中的節紋紋理圖案,備前傳作品較為多見。[76][111]

^ 匂(匂い):由於馬氏體、奧氏體、珠光體或屈氏體無法區分的如霧一般的結晶顆粒一起出現,就像一團星辰。[112][82]

^ 丁子亂刃(丁子乱れ):刃紋的紋飾類型之一,屬於亂刃的一種。形似丁香花,外形上部呈圓形,下部逐漸變窄。[113]

^ 25.0 25.1 働:除了鋼材表面的紋理圖案(地肌)和刃紋之外,出現的線條、條紋、點和漫反射等圖案和形狀,是刀刃拋光的結果。[114][115]

^ 地鐵(地鉄):一般用來指刀刃的材質,刀身表面鋼材。[117]

^ 湯走:「沸」集中在「地」上的一個或多個點[109]

^ 反(反り):日本刀劍呈現弳的部分,用深淺來表示。隨著時代變化,反在刀身的位置有從後向前推移的趨勢。[71][75]

^ 飛燒(飛焼):在刃文外側的水珠狀[121]

^ 皆燒(皆焼):越過刀棱到刀背的刃文。[122]

^ 護摩箸(護摩箸):原是指護摩時使用的一種金色筷子,鍛造工藝中表示像護摩箸一樣的兩根較短、較窄的平行凹槽。[129][130]

^ 豬首切先:切先的一種,因其如野豬脖子一樣短而得名。鎌倉時代中期的刀上經常看到豬首切先。[131][132]

^ 內反(內反):刀身弳特徵之一,與先反不同,內反的弳稍向刀鋒方向。[133]

^ 梨地肌(梨子地肌):地肌的一種,由大量沸晶體構成,經研磨使得晶體變黑更顯突出,表面有均勻的細點呈現類似梨子的表皮那樣細點狀紋樣,因此得名。[134][135][77][112]

^ 地:刃紋與鎬之間的平面。[73]

^ 互目:刃紋的紋飾類型之一,屬於亂刃的一種。由大小相似的半圓狀波浪排列在一起組成。[78][161]

^ 37.0 37.1 亂刃:刃紋的紋飾類型之一,[78]

^ 砂流:刃紋中「沸」顆粒集中時呈現的效果,類似於掃帚掃過沙子留下的流沙圖案。[115][162][82]

^ 金筋:刃紋上出現的直條線狀碳含量較高的馬氏體結構。[82][115][162]

^ 磨上:在刀劍使用或流傳中因各種原因造成的需要改短刀,其中把刀莖末端截掉一部分或者全部,並將部分刀身重新製作出刀莖的做法。[171]

^ 映(映り):由質地較軟的鋼材製作的「地」或者「鎬地」上經過淬火所呈現出來的發白朦朧反射,其中不含馬氏體。[109][191]

^ 匂出來:主要由匂組成的硬化刃紋,也被稱作「匂本位」。[192]

^ 重花丁子(重化丁子):類似丁香花瓣的圖案。[113][31]

^ 蛙子丁子:丁子亂刃型刃紋的一種變體,其尖端類似蛙子,因此得名。[219][113]

^ 肩落互目(肩落ち互目):像是被吹倒向一側的互目刃文。[161][220]

^ 返り:從帽子的尖端延伸到棟的刃紋的一部分。[221]

^ 燒詰:沒有返,直接延伸到棟的帽子。[221]

^ 亂込み:伸入到切先的亂刃。[221]

^ 三作帽子:長光、影光、真長三位刀匠的作品中常見的帽子形態。刃紋在切先區域內以直線的形式向刀尖延伸。就在到達尖端之前,帽子轉了一個小圈,離留在切先區域內的棟不遠。[222][223]

^ 刃染:一種瑕疵,由於在刀劍鍛造過程中反覆研磨(英語:Grinding (abrasive cutting))或不當的回火導致鋼材重的碳不能均勻分布,在刀身的某些位置會出現特別暗淡無光的樣子。[246][247][248]

^ 脹(脹):瑕疵的一種,在反覆鍛打過程中因在鋼材疊層中混人了空氣而導致的氣泡,在打磨過程中暴露出來影響外觀。[246][248]

^ 庵棟:刀背形狀的一種,其截面呈三角形如庵寺的屋頂,因此得名。[252]

^ 松皮肌:地肌的一種,類似松樹皮的紋理,因是則重派作品的特徵之一,也被稱為「則重肌」。[253][78]

^ 大肌:地肌的一種,呈較大的粗糙「地肌」。

^ 灣刃(湾れ):日本刀劍的一種紋路,形狀如大波浪緩慢翻騰的樣子。[71]

^ 足:淬火時在刀刃部分呈現的條紋,從刃常由用於形成丁子刃紋的覆土形成。[254][255]

^ 一枚帽子:整個切先部分進行全燒刃的帽子。[247][84]

^ 一文字帽子:帶一道平直痕跡的短「返」的「帽子」。

^ 縮緬肌(縮緬肌):與相似但較為粗糙的杢目肌相比,在鋼材表面帶有更清晰紋理,因形似縮緬(日語:縮緬)織物而得名,常用於描述青江派刀作品特徵。[111][261]

^ 墨鐵(墨鉄):「地」上的普通深色斑點,在顏色和紋理上與「地肌」有很大不同[114]

^ 葉(葉):在刃紋上類似落葉或微小腳印的働。[254]

^ 綾杉肌:地肌的一種,像蛇行或波浪的紋理一樣,各條波浪互相平行。[77]

^ 刃區:刀莖與刀刃交界的位置。[73][72]

^ 腰刀:比小刀略長,長佩在腰間。[297]

^ 65.0 65.1 65.2 65.3 65.4 兵庫鎖:原意是兵器上佩戴用的金屬鏈,這裡指用鏈子掛在腰帶上的太刀。兵庫鎖太刀的刀柄和刀鞘通體都以金銀裝飾,以做工細膩著稱。[303][304]

^ 66.0 66.1 毛拔形太刀:平安時代一些較多被採用實戰的類似唐大刀式樣刀劍,鎬造且稍微帶有一點反,因製作費力而僅作為部分高級武士的佩戴物。[307]

^ 67.0 67.1 67.2 沃懸地(沃懸地):將金粉密集撒在漆面的,如同金箔一般的地蒔技法[310][311]。

^ 蛭卷(蛭巻):劍鞘、長槍等的開口用藤條包裹。[315]

^ 魚子地(魚子地):地肌的一種,形似魚卵。[321]

參考文獻[編輯]

^ Coaldrake(2002年),第248頁

^ Enders & Gutschow(1998年),第12頁

^ Cultural Properti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PDF). 東京: 文化廳. 2017-03 [2017-12-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12-16) (英語).

^ 4.0 4.1 文化廳. 国指定文化財 データベース. 文化廳資料庫. 2008-11-01 [2009-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28) (日語).

^ Noma(2003年),第13–14頁

^ Kleiner(2008年),第208頁

^ Shiveley,McCullough & Hall(1993年),第80–107頁

^ 8.0 8.1 Murphy, Declan. Yayoi Culture [彌生文化]. Yamasa Institute. [2010-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9.0 9.1 Nagayama(1998年),第2頁

^ Keally, Charles T. Yayoi Culture [彌生文化]. Japanese Archaeology. Charles T. Keally. 2006-06-03 [2010-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11.0 11.1 Yumoto(1979年),第27頁

^ Satō & Earle(1983年),第28頁

^ Satō & Earle(1983年),第201頁

^ 王輝(2020年),第52-57頁

^ 15.0 15.1 Nagayama(1998年),第12頁

^ Nagayama(1998年),第2、12頁

^ Nagayama(1998年),第12-13頁

^ 18.0 18.1 Yumoto(1979年),第28頁

^ 19.0 19.1 Satō & Earle(1983年),第46頁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Yumoto(1979年),第29頁

^ Nagayama(1998年),第12-15頁

^ Nagayama(1998年),第15-16頁

^ Satō & Earle(1983年),第47頁

^ Nagayama(1998年),第16頁

^ 25.0 25.1 25.2 Nagayama(1998年),第17頁

^ 26.0 26.1 Nagayama(1998年),第124頁

^ Sesko(2014年),第76-77頁

^ 月翔 & 陳柔君(2021年),第36頁

^ 石沢正男 & 本田安次(1976年),第172頁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Kapp,Kapp & Yoshihara(2002年),第17頁

^ 31.0 31.1 31.2 蘇靜(2011年),第126頁

^ Nagayama(1998年),第17-18頁

^ Nagayama(1998年),第19頁

^ Nagayama(1998年),第18頁

^ 35.0 35.1 Nagayama(1998年),第20頁

^ Nagayama(1998年),第20-21頁

^ 37.0 37.1 37.2 Nagayama(1998年),第21頁

^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Nagayama(1998年),第23頁

^ 39.0 39.1 Nagayama(1998年),第24頁

^ Nagayama(1998年),第26頁

^ 41.0 41.1 王輝(2020年),第57頁

^ Nagayama(1998年),第25頁

^ Yumoto(1979年),第34頁

^ Nagayama(1998年),第31頁

^ Sesko(2014年),第272頁

^ 蘇靜(2011年),第125頁

^ Sesko(2012年),第375頁

^ Sesko(2011年),第69頁

^ Halchak(2021年),第173頁

^ Gibbon(2005年),第335頁

^ Enders & Gutschow(1998年),第13頁

^ 52.0 52.1 52.2 Nagayama(1998年),第13頁

^ 日高村文化財 国宝. 日高村. [2009-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9) (日語).

^ Satō & Earle(1983年),第34頁

^ 55.0 55.1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8) (英語).

^ 七星剣.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0) (日語).

^ 文化廳(2000年),第230頁

^ 宝物:直刀. 鹿島神宮. [2009-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3) (日語).

^ 丙子椒林剣.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0) (日語).

^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8) (英語).

^ Satō & Earle(1983年),第31頁

^ 国宝 剣 無銘. 河內長野市. [2010-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日語).

^ 剣〈無銘/〉.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0) (日語).

^ 64.0 64.1 Satō & Earle(1983年),第25頁

^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Yumoto(1979年),第25頁

^ Nagayama(1998年),第22頁

^ 67.0 67.1 67.2 67.3 67.4 Yumoto(1979年),第31頁

^ 68.0 68.1 Satō & Earle(1983年),第26頁

^ Nagayama(1998年),第59頁

^ 許耀華(2012年),第38頁

^ 71.0 71.1 71.2 蘭立亮(2018年),第140頁

^ 72.0 72.1 72.2 72.3 72.4 莊千里(2019年),第203頁

^ 73.0 73.1 73.2 73.3 73.4 王輝(2020年),第10頁

^ Sesko(2014年),第232頁

^ 75.0 75.1 75.2 善養寺進(2018年),第90頁

^ 76.0 76.1 76.2 王輝(2020年),第14頁

^ 77.0 77.1 77.2 77.3 許耀華(2012年),第45頁

^ 78.0 78.1 78.2 78.3 78.4 許耀華(2012年),第47頁

^ 劉曙野(2010年),第237頁

^ 許一兵(2010年),第258頁

^ Satō & Earle(1983年),第22頁

^ 82.0 82.1 82.2 82.3 82.4 王輝(2020年),第94頁

^ Nagayama(1998年),第50頁

^ 84.0 84.1 Takaiwa等(2006年),第34頁

^ Sesko(2014年),第247頁

^ Nagayama(1998年),第118頁

^ 得能一男(1977年),第225頁

^ 小笠原信夫(1969年),第113頁

^ 王長新 & 金峰玉(1990年),第59頁

^ 小學館(1988年),第272頁

^ Nagayama(1998年),第159頁

^ 国宝 太刀 銘 国行(当麻) [國寶 太刀 銘文:國行(當麻國行作品)]. 刀剣博物館. 東京: 日本工藝刀劍保護協會(日語:日本美術刀剣保存協会). [2023-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0) (日語).

^ 国宝 太刀 銘 延吉 [國寶 太刀 銘文:延吉]. 刀剣博物館. 東京: 日本工藝刀劍保護協會(日語:日本美術刀剣保存協会). [2023-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0) (日語).

^ 国宝 手掻包永太刀. 靜嘉堂文庫. [2011-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6) (日語).

^ 小學館(1966年),第98-99頁

^ 大太刀〈銘貞治五年丙午千手院長吉/〉 おおたち〈めいじょうじごねんへいごせんじゅいんながよし〉 [大太刀〈銘貞治五年丙午千手院長吉/〉]. 文化遺産データベース. [2023-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0) (日語).

^ 短刀〈銘高市□住金吾藤貞吉/□亨〈二二〉年〈甲/子〉十月十八日〉(名物桑山保昌).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Junji, Honma. Yamato Go-ha, Five Major Schools of Yamato Province.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東京: 日本工藝刀劍保護協會(日語:日本美術刀剣保存協会)). [2010-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8) (英語).

^ 99.0 99.1 99.2 99.3 99.4 99.5 99.6 99.7 Satō & Earle(1983年),第24頁

^ 100.0 100.1 Yumoto(1979年),第30頁

^ 広井雄一(1971年),第5頁

^ 102.0 102.1 王輝(2020年),第11頁

^ Sesko(2014年),第287頁

^ Nagayama(1998年),第52頁

^ Kapp,Kapp & Yoshihara(2002年),第20頁

^ Takaiwa等(2006年),第172頁

^ 107.0 107.1 Nagayama(1998年),第125頁

^ Sesko(2014年),第258頁

^ 109.0 109.1 109.2 Nagayama(1998年),第86頁

^ 王輝(2020年),第94,98頁

^ 111.0 111.1 Nagayama(1998年),第337頁

^ 112.0 112.1 Nagayama(1998年),第344頁

^ 113.0 113.1 113.2 Tsuchiko & Mishina(2002年),第40頁

^ 114.0 114.1 Tsuchiko & Mishina(2002年),第36頁

^ 115.0 115.1 115.2 Kapp,Kapp & Yoshihara(2002年),第32頁

^ Nagayama(1998年),第22、140頁

^ Sesko(2014年),第146頁

^ Nagayama(1998年),第140頁

^ 119.0 119.1 119.2 119.3 119.4 Nagayama(1998年),第205頁

^ Sesko(2010年),第152頁

^ 月翔 & 陳柔君(2021年),第32頁

^ 月翔 & 陳柔君(2021年),第31-32頁

^ Long sword signed Sanjou (celebrated Mikazuki Munechika). Emuseum.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10-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 124.0 124.1 124.2 124.3 124.4 Kyoto National Museum; Yomiuri Shimbun; Yomiuri Shimbun. 國寶 [國寶]. 京都國立博物館. 1969. OCLC 83735789 (日語).

^ Long sword signed Sadatoshi. Emuseum.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10-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 国宝刀 名物「へし切長谷 部」 [國寶刀 名物:壓切長谷部]. Fukuoka City Museum.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1) (日語).

^ 月翔 & 陳柔君(2021年),第151頁

^ 128.0 128.1 128.2 128.3 128.4 128.5 Nagayama(1998年),第138頁

^ 內田疎天(1935年),第333頁

^ Sesko(2013年),第59頁

^ Satō & Earle(1983年),第20頁

^ 刀剣春秋編集部(2016年),第166頁

^ 許耀華(2012年),第37-38頁

^ 月翔 & 陳柔君(2021年),第34頁

^ 王輝(2020年),第14-15頁

^ 短刀 刀铭 吉光(名物 厚藤四郎). e國寶. [2023-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8) (中文(中國大陸)).

^ 小和田(2015年),第92頁

^ 福永(1993年),第42頁

^ Harada & Ikeda(2009年),第141頁

^ 短刀 銘 吉光 名物 後藤藤四郎 [短刀 銘文:吉光 (名物:後藤藤四郎)].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遺產ONLINE). 文化廳. [2023-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8) (日語).

^ お知らせ [注意事項]. Ohana Museum. [2010-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2) (日語).

^ 工芸品 [工藝品]. 石川縣. [2009-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9) (日語).

^ 剣〈銘吉光/〉.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7) (日語).

^ 144.0 144.1 144.2 144.3 144.4 文化廳; 每日新聞社; 文化財保護委員會. 原色版国宝: 鎌倉 原色版国宝. 文化廳. 每日新聞社. 1969: 159 [2010-02-12] (日語).

^ 太刀 銘則国 [太刀 銘文:則國].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遺產ONLINE). 文化廳. [2009-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3) (日語).

^ Long Sword (Tachi), Signed "Norikuni". Emuseum.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10-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147.0 147.1 147.2 Nagayama(1998年),第139頁

^ 国宝 太刀 铭文:国行(来国行作品) 国宝 太刀 銘 国行(来). www.touken.or.jp. [2023-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0) (日語).

^ 太刀〈銘来国俊/〉.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1) (日語).

^ 主な所蔵品 [主要藏品]. 熱田神宮. [2010-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1) (日語).

^ 短刀〈銘来国俊/〉.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小太刀 銘 来国俊 [小太刀 銘文:來國俊]. 栃木縣. [2010-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5) (日語).

^ 九州国立博物館 収蔵品データベース 国宝 太刀 銘来国光 [九州國立博物館 藏品資料庫 國寶 太刀 銘文:來國光]. 九州國立博物館.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9) (日語).

^ Long sword signed Rai Kunimitsu. Emuseum.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10-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 155.00 155.01 155.02 155.03 155.04 155.05 155.06 155.07 155.08 155.09 155.10 155.11 155.12 155.13 Art of the Samurai, Japanese Arms and Armor, 1156–1868, Exhibition Checklist (pdf).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9 [2023-01-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6-04) (英語及日語).

^ Long sword signed Rai Kunimitsu. Emuseum.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10-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英語).

^ 太刀 銘 来孫太郎作 [太刀 銘文:來孫太郎作].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遺產ONLINE). 文化廳. [2009-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7) (日語).

^ 短刀〈銘来国光(名物有楽来国光)/〉.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短刀〈銘来国次/〉.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160.0 160.1 160.2 160.3 Nagayama(1998年),第198頁

^ 161.0 161.1 月翔 & 陳柔君(2021年),第31頁

^ 162.0 162.1 Nagayama(1998年),第99頁

^ Tanto sword.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9).

^ 短刀 刀铭 行光. e國寶.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9).

^ 短刀〈銘国光/〉.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1) (日語).

^ 短刀〈銘国光/〉.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167.0 167.1 167.2 167.3 167.4 167.5 167.6 文化廳. 美術品の詳細 [藝術品詳情] (PDF). 文化廳. [2010-08-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2-26) (日語).

^ Satō & Earle(1983年),第109頁

^ Sword with gold-inlay signature 'owned by Jou Izuminokami.' Finished by Masamune. Emuseum.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10-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e国宝 - 刀 金象嵌铭 城和泉守所持 正宗磨上本阿. emuseum.nich.go.jp. [2023-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2) (中文(中國大陸)).

^ 王輝(2020年),第23頁

^ 刀 无铭 正宗(名物 观世正宗). e國寶.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9) (中文(中國大陸)).

^ 刀〈無銘正宗(名物太郎作正宗)/〉.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3) (日語).

^ 刀〈金象嵌銘正宗本阿花押/本多中務所持〉(名物中務正宗) [刀〈金象嵌銘正宗本阿花押/本多中務所持〉(名物中務正宗)].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遺產ONLINE). 文化廳.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1) (日語).

^ 短刀〈無銘貞宗(名物石田貞宗)/〉 [短刀 無銘文 貞宗製作(名物:石田貞宗)].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遺產ONLINE). 文化廳.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1) (日語).

^ 176.0 176.1 176.2 176.3 176.4 176.5 176.6 正宗 日本刀の天才とその系譜 企画展案内 [正宗——日本天才刀匠及其傳承譜系 展覽指引]. 德川美術館. [2010-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3) (日語).

^ 短刀〈無銘貞宗(名物寺沢貞宗)/〉.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遺產ONLINE). 文化廳. [2023-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6) (日語).

^ 国宝・特別名勝 短刀. 石川新情報書府. 石川縣.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9) (日語).

^ 短刀〈無銘正宗(名物包丁正宗)/〉.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1) (日語).

^ 短刀〈無銘貞宗(名物徳善院貞宗)/〉.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遺產ONLINE). 文化廳. [2023-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6) (日語).

^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4) (英語).

^ 「國寶」編纂委員會 & 文化庁(1984年),第161-162頁

^ 刀 无铭 贞宗(名物 龟甲贞宗). e國寶.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9) (中文(中國大陸)).

^ 太刀 刀铭 助真. e國寶.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9) (中文(中國大陸)).

^ Yumoto(1979年),第25、29頁

^ 186.0 186.1 Frenzel, Arnold; Leung, Chris. Chicago Meibutsu 1996. Albuquerque: The Japanese Sword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 [2010-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1) (英語).

^ 187.0 187.1 Nagayama(1998年),第167、180頁

^ Nagayama(1998年),第22、167頁

^ 189.0 189.1 189.2 Nagayama(1998年),第167頁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8) (英語).

^ 王輝(2020年),第98頁

^ Sesko(2014年),第335頁

^ 193.0 193.1 Satō & Earle(1983年),第198頁

^ 太刀〈銘備前国友成造/〉.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1) (日語).

^ 広島県の文化財 – 太刀 [廣島縣的文化財產 — 太刀]. 廣島縣. [201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0) (日語).

^ Long sword signed Kanehira in Bizen province (celebrated Ōkanehira). Emuseum.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10-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Tachi signed Masamune.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遺產ONLINE). 文化廳. [2010-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8) (日語).

^ Tachi signed Masatsune. 德川美術館. [2010-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7) (日語).

^ National Treasure Commission; 每日新聞. 原色版国宝: 平安 原色版国宝 [三色印刷國寶] 5. 每日新聞. 1969 [2010-02-12] (日語).

^ 太刀〈銘正恒/〉.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太刀〈銘真恒/〉.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1) (日語).

^ 太刀 銘 信房作 [太刀 刀銘:信房作].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遺產ONLINE). 文化廳. [201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3) (日語).

^ 日光一文字 [國寶太刀 名物:日光一文字]. 福岡市博物館. [201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8) (日語).

^ 佐藤(1964年),第169–170頁

^ Satō & Earle(1983年),第101頁

^ Harris & Ogasawara(1990年),第48頁

^ 文化庁(2000年),第9頁

^ 渡邉(2007年),第68頁

^ Long sword signed Yoshifusa. Emuseum.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10-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太刀〈銘吉房/〉.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1) (日語).

^ 太刀 銘吉房 [太刀 銘文:吉房]. 林原美術館. [201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6) (日語).

^ 太刀〈銘吉平/〉.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太刀 銘助包 [太刀 刀銘:助包]. 德川美術館. [201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3) (日語).

^ 刀〈無銘則房/〉.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太刀〈銘備前国吉岡住左近将監紀助光/-〈南无八幡大菩薩/南无妙見大菩薩〉元亨二年三月日〉.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1) (日語).

^ 薙刀〈銘一備州吉岡住左近将監紀助光/元応二年〈庚申〉十一月日〉.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7) (日語).

^ 展示作品のご紹介 [展品介紹]. 德川美術館. [201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2) (日語).

^ 218.0 218.1 218.2 Nagayama(1998年),第180頁

^ 219.0 219.1 219.2 Sesko(2014年),第200頁

^ Tsuchiko & Mishina(2002年),第39頁

^ 221.0 221.1 221.2 Nagayama(1998年),第108頁

^ Takaiwa等(2006年),第186頁

^ Sesko(2014年),第376頁

^ Long sword signed Osafune ju Kagemitsu, in May, Gennkou 2(1322) (a.k.a. Koryu Kagemistu). Emuseum.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10-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 Tachi.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9).

^ 刀〈金象嵌銘光忠 光徳花押/生駒讃岐守所持〉(生駒光忠).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7) (日語).

^ 佐藤(1964年),第140-141頁

^ 太刀 銘 光忠 [太刀 銘文:光忠].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遺產ONLINE). 文化廳. [201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3) (日語).

^ 刀〈金象嵌銘光忠/光徳花押〉.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1) (日語).

^ Long sword signed Nagamitsu (a.k.a. Dai Hannya Nagamistu). Emuseum.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1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 太刀 銘 長光 名物 津田遠江長光 [太刀 銘文:長光].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遺產ONLINE). 文化廳. [2009-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8) (日語).

^ 太刀〈銘長光/〉.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太刀 銘備前国長船住左近将監長光造 [太刀 銘文:備前國長船住左近將堅長光造]. Okayama sightseeing association. [2009-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4) (日語).

^ 太刀〈銘熊野三所権現長光/〉. 文化遺産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7) (日語).

^ 太刀〈銘熊野三所権現長光/〉.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7) (日語).

^ 文化財紹介 太刀 銘備前国長船住左兵衛尉景光 [文化財產介紹 太刀 刀銘:備前國長船住左兵衛尉景光]. 埼玉市. [2009-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2) (日語).

^ 薙刀 [薙刀]. Sano Art Museum. [2009-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2) (日語).

^ 文化財紹介 短刀 銘 備州長船住景光 [文化財產介紹 短刀 刀銘:備國長船住景光]. 埼玉市. [201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2) (日語).

^ 短刀〈銘備州長船住景光/元亨三年三月日〉 [短刀〈銘文為「備州長船住景光」另一面則是:「元亨三年三月日」〉].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3) (日語).

^ 太刀 銘 真光 [太刀 銘文:真光].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遺產ONLINE). 文化廳. [2009-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04) (日語).

^ 太刀〈銘備前国長船住近景/嘉暦二二年□月日〉.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短刀〈銘備州長船住長重/甲戌〉.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大太刀 銘 備州長船倫光 [大太刀 銘文:備州長船倫光]. 栃木縣. [201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5) (日語).

^ 244.0 244.1 244.2 244.3 Nagayama(1998年),第181頁

^ 245.0 245.1 245.2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4).

^ 246.0 246.1 王輝(2020年),第26頁

^ 247.0 247.1 Nagayama(1998年),第339頁

^ 248.0 248.1 許耀華(2012年),第52頁

^ 249.0 249.1 249.2 文化廳; 每日新聞; National Treasure Commission. 原色版国宝: 鎌倉 原色版国宝 [National Treasures in tricolor printing]. 文化廳. 每日新聞. 1969: 161 [2010-02-12] (日語).

^ 太刀 銘 国宗 [太刀 刀銘:國宗].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遺產ONLINE). 文化廳. [201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2) (日語).

^ Nagayama(1998年),第204頁

^ 許耀華(2012年),第38-39頁

^ Nagayama(1998年),第343頁

^ 254.0 254.1 Tsuchiko & Mishina(2002年),第46頁

^ 王輝(2020年),第97頁

^ 刀〈無銘義弘(名物富田江)/〉.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刀〈金象嵌銘天正十三十二月日江本阿彌磨上之(花押)/所持稲葉勘右衛門尉(名物稲葉江)〉.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小和田(2015年),第240頁

^ 259.0 259.1 259.2 259.3 259.4 259.5 Nagayama(1998年),第141頁

^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日本古刀史].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2) (英語).

^ Sesko(2013年),第84頁

^ Nagayama(1998年),第142頁

^ 太刀〈銘守利/〉 [太刀,刀銘為「守利」].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3) (日語).

^ 国宝 太刀 銘 正恒 [國寶 太刀,銘文為「正恆」]. 鶴岡八幡宮. [2010-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2) (日語).

^ 市内の文化財 [市內的文化財產] (PDF). 高山市: 118. 2007-12-25 [2010-08-0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6-15) (日語).

^ 266.0 266.1 266.2 Nagayama(1998年),第126頁

^ 267.0 267.1 Satō & Earle(1983年),第93頁

^ Satō & Earle(1983年),第90頁

^ Long Sword (Tachi). Emuseum.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10-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 Long sword signed Yasutsuna (celebrated Doujigiri Yasutsuna). Emuseum.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10-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 太刀 銘安綱 [太刀 刀銘:安綱].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遺產ONLINE). 文化廳.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3) (日語).

^ Nagayama(1998年),第127、141頁

^ 273.0 273.1 Nagayama(1998年),第127頁

^ 274.0 274.1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8).

^ 275.0 275.1 275.2 275.3 275.4 275.5 Nagayama(1998年),第206頁

^ 太刀〈銘筑州住左(江雪左文字)/〉 [太刀〈刀銘:筑州住左(江雪左文字)/〉].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 [2023-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5) (日語).

^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8).

^ 福永(1993年),第217頁

^ 尾崎 & 佐藤(1994年),第142頁

^ 広津興一. 広島)「左文字」華麗なる名刀 ふくやま美術展で特別展 [廣島「左文字」華麗的名刀 福山藝術展特別展覽]. 朝日新聞デジタル. 2018-11-07 [2023-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5) (日語).

^ Satō & Earle(1983年),第97頁

^ Tachi. 永青文庫.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1) (日語).

^ 月翔 & 陳柔君(2021年),第195-197頁

^ 大太刀 [大太刀] (PDF). 茨城縣.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03) (日語).

^ 短刀 銘 筑州住行弘 [短刀 刀銘:筑州住行弘]. 茨城縣.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4) (日語).

^ 286.0 286.1 Kapp,Kapp & Yoshihara(2002年),第145頁

^ 胡毓華(2021年),第16頁

^ Satō & Earle(1983年),第128頁

^ 289.0 289.1 Satō & Earle(1983年),第131頁

^ 290.0 290.1 Kubo, Tomoyasu; Rinne, Melissa M. Sword Mountings [刀裝]. Metalwork Stories. 京都國立博物館. [2010-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3) (英語).

^ 291.0 291.1 Sesko(2014年),第200-201頁

^ Sesko(2014年),第201-202頁

^ Sesko(2014年),第212頁

^ Sesko(2014年),第214頁

^ 295.0 295.1 Satō & Earle(1983年),第132頁

^ 296.0 296.1 Satō & Earle(1983年),第134頁

^ Sesko(2014年),第254-255頁

^ 298.0 298.1 Satō & Earle(1983年),第53頁

^ Sword mounting of kazari-tachi type [飾太刀型刀裝].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9).

^ Decorative Sword Mounting [飾太刀刀裝]. Emuseum.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04 [201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Tachi sword and sword mounting of hyōgo-gusari-tachi type with scabbard decorated with birds.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9).

^ Long sword with chain, decorated with birds-motifs. Blade signed Ichi. Emuseum. 東京國立博物館. [2010-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 陝西歷史博物館(2011年),第122頁

^ 周緯(2009年),第39頁

^ 305.0 305.1 宝物殿/展示のご案内 [寶物殿/導覽]. 春日大社.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1) (日語).

^ 春日大社 よみがえる黄金の太刀~平安の名宝に秘められた技~ [春日大社復活黃金太刀~隱藏在平安寶物中的技法~]. NHK. 2016-12-26 [2023-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6) (日語).

^ 王輝(2020年),第54頁

^ 菱作打刀〈中身無銘/〉 [菱作打刀〈中身、無銘文〉].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9) (日語).

^ 沃懸地獅子文毛抜形太刀〈中身無銘/〉 [沃懸地獅子紋毛拔形太刀(中身無銘文)].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長北(2014年),第421頁

^ 任萬平,郭福祥 & 韓秉臣(2017年),第239頁

^ 沃懸地酢漿平文兵庫鎖太刀〈中身無銘/〉 [沃懸地酢漿平紋兵庫鎖太刀(中身無銘文)].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日語).

^ 沃懸地酢漿紋兵庫鎖太刀〈中身無銘/〉 [沃懸地酢漿紋兵庫鎖太刀(中身無銘文)].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6) (日語).

^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Bunkazai Hogo Iinkai. Art treasures from Japan: Exhibition,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September 29, 1965 – November 7, 1965, and other institutions.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65: 136 [2010-08-28].

^ 諸橋轍次(1966年),第10472頁

^ 広島県の文化財 – 梨子地桐文螺鈿腰刀 [廣島縣的文化財 – 梨子地桐文螺鈿腰刀]. 廣島縣.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日語).

^ 博物館概要・収蔵品一覧/毛利博物館 [博物館概要·收藏品列表 / 毛利博物館]. 毛利博物館.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1) (日語).

^ 菊造腰刀〈刀身無銘伝当麻/〉 [菊造腰刀〈刀身無銘文,據傳為當麻派製作/〉].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0) (日語).

^ 牡丹唐草文兵庫鎖太刀拵 [太刀,牡丹唐草文兵庫鎖太刀拵] (PDF). 愛媛縣 Board of Education.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03) (日語).

^ 牡丹唐草纹兵库锁太刀拵 牡丹唐草文兵庫鎖太刀拵. 國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0) (日語).

^ Sesko(2013年),第302頁

^ Sesko(2011年),第47頁

參考書目[編輯]

小學館 (編). 日本大百科全書 [日本大百科全書]. 小學館. 1988. ISBN 9784095260068 (日語).

小和田泰経. 刀剣目録 [刀劍目錄]. 新紀元社(日語:新紀元社). 2015-06-12. ISBN 978-4775313404 (日語).

刀剣春秋編集部, 日本刀を嗜む [愛好日本刀], ナツメ社, 2016-03-01, ISBN 978-4816359934 (日語)

「國寶」編纂委員會; 文化庁 (編), 国宝 8 工芸品 3, 毎日新聞社: 161–162, 1984-12-16 (日語)

福永酔剣. 日本刀大百科事典. 東京都: 雄山閣(日語:雄山閣). 1993-11-20. ISBN 4639012020 (日語).

秋山光和 (編). 原色日本の美術 [原色日本的美術] 21. 小學館. 1966. ISBN 9784096633014 (日語).

小笠原信夫. 刀剣 [刀劍]. 保育社. 1969. ISBN 97845865017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7) (日語).

得能一男. 刀工大鑑 [刀工大鑒]. 光芸出版. 1977. ISBN 978-476940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7) (日語).

石沢正男, 本田安次. 日本の無形文化財: 工芸技術 [日本的無形文化財產:工藝技術]. 第一法規. 1976. OCLC 67299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日語).

文化廳監修, 国宝・重要文化財大全 [國寶、重要文化財產大全] 別, 毎日新聞社, 2000, ISBN 978-4620803333 (日語)

広井雄一. 刀劍のみかた 技術と流派 [刀劍之友(技術與流派)]. 第一法規出版. 1971-09 [2023-02-07]. ISBN 978-447406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7) (日語).

內田疎天. 改訂大日本刀劍新考 [修訂大日本刀劍新考]. 岡本偉業館. 1935. OCLC 678202306 (日語).

佐藤寒山. 武将と名刀 [武將與名刀]. 新人物往來社(日語:新人物往来社人物往来社). 1964-06-15. OCLC 672494597 (日語).

諸橋轍次. 大漢和辭典 [大漢和辭典] 10. 1966. OCLC 23723218 (日語).

Coaldrake, William Howard. Architecture and authority in Japan [日本的建築與威權].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248 [1996] [2010-08-28]. ISBN 0-415-05754-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9) (英語).

Enders, Siegfried R. C. T.; Gutschow, Niels. Hozon: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Conservation in Japan [保存:日本的建築和都市保護] illustrated. Edition Axel Menges. 1998 [2010-08-28]. ISBN 3-930698-98-6 (英語).

Gibbon, Kate Fitz. Who owns the past?: Pultural Policy, Cultural Property, and the Law [誰擁有過去?:文化政策、文化財產和法律]. Rutgers series on the public life of the arts illustrated.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5 [2010-08-28]. ISBN 0-8135-3687-1 (英語).

Halchak, Yurie Endo. Study of Japanese Swords: Chronological Study of Japanese swords and Japanese History [日本刀劍研究:日本刀劍與日本歷史的年代學研究]. Alpha Book Publisher. 2021. ISBN 978-1954297258 (英語).

Harada, Kazutoshi; Ikeda, Hiroshi. Ogawa, Ogawa , 編. Art of the Samurai: Japanese Arms and Armor, 1156-1868 [武士的藝術:日本武器和甲冑,1156-1868 年]. 由Harris, Victor翻譯. New York, N.Y.: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9. ISBN 9780300142051 (英語及日語).

Tsuchiko, Tamio; Mishina, Kenji. The new generation of Japanese swordsmiths [新一代日本刀匠] illustrated. Kodansha International. 2002. ISBN 4-7700-2854-7 (英語).

Harris, Victor; Ogasawara, Nobuo. Swords of the Samurai [武士之劍] illustrated. Published for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by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1990: 48 [2010-02-12]. ISBN 0-7141-1450-2 (英語).

Kapp, Leon; Kapp, Hiroko; Yoshihara, Yoshindo. Modern Japanese swords and swordsmiths: from 1868 to the present [現代日本刀劍和刀匠:自1868年至今] illustrated. Kodansha International. 2002 [2010-08-28]. ISBN 4-7700-19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9) (英語).

Kleiner, Fred S.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A Global History [加德納藝術通史:世界史] 13, illustrated. Cengage Learning. 2008 [2010-03-19]. ISBN 978-0-495-09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9) (英語).

Nagayama, Kōkan. The Connoisseur's Book of Japanese Swords [日本刀劍鑑賞].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98 [2010-08-28]. ISBN 4-7700-2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2) (英語).

Noma, Seiroku. The Arts of Japan: Ancient and medieval [日本的藝術:古代和中古世紀]. The Arts of Japan 1 illustrated. Kodansha International. 2003 [2010-03-19]. ISBN 4-7700-297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9) (英語).

Satō, Kanzan; Earle, Joe. The Japanese sword [日本刀]. Japanese arts library 12 illustrated.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83 [2011-07-20]. ISBN 0-87011-562-6 (英語).

Sesko, Markus. Geschichten rund ums japanische Schwert [日本刀的故事]. BoD – Books on Demand. 2010 [2010-08-28]. ISBN 978-3-8391-5271-3 (德語).

Sesko, Markus. Legends and Stories Around the Japanese Sword [圍繞著日本刀的傳說和故事]. Books on Demand. 2011. ISBN 9783842366039 (英語及日語).

Sesko, Markus. Index of Japanese Swordsmiths N-Z [日本刀匠索引 N-Z]. Books on Demand. 2012. ISBN 9783848203031 (英語及日語).

Sesko, Markus. Leitfaden zum japanischen Schwert [日本刀指南]. Lulu.com. 2013-05. ISBN 9781291411058 (德語).

Sesko, Markus. Encyclopedia of Japanese Swords [日本刀劍百科]. Lulu.com. 2014. ISBN 97813125631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英語及日語).

Shiveley, Donald H.; McCullough, William H.; Hall, John Whitne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Japan: Ancient Japan [劍橋日本史:日本古代]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010-03-19]. ISBN 9780521223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9) (英語).

Takaiwa, Setsuo; Yoshihara, Yoshindo; Kapp, Leon; Kapp, Hiroko. The Art of Japanese Sword Polishing [日本刀劍打磨藝術]. Art and Design Series illustrated. Kodansha International. 2006. ISBN 4-7700-2494-0 (英語).

Yumoto, John M. The Samurai sword: a handbook [武士刀:手冊] 15. Tuttle Publishing. 1979 [2010-08-28]. ISBN 0-8048-0509-1 (英語).

(美)威廉·E. 迪爾(William E. Deal). 探寻中世和近世日本文明. 探尋古文明叢書. 由劉曙野; 符延軍; 李婷; 馬艷秋; 李嬌翻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0. ISBN 978-7-100-07145-1 (中文(中國大陸)).

(日)柴田煉三郎. 眠狂四郎无赖控 上. 由蘭立亮翻譯.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18-11. ISBN 978-7-229-12751-0 (中文(中國大陸)).

(日)善養寺進. (日)江戶人文研究會 , 編. 江户一日. 由袁秀敏翻譯. 北京: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10. ISBN 978-7-5596-2401-7 (中文(中國大陸)).

(日)笹間良彥 (編).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由莊千里翻譯.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03. ISBN 978-7-220-11288-1 (中文(中國大陸)).

(日)笹間良彥.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由莊千里翻譯.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03. ISBN 978-7-220-11288-1 (中文(中國大陸)).

長北. 《髹饰录》与东亚漆艺 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4-06. ISBN 978-7-102-06645-5 (中文(中國大陸)).

任萬平; 郭福祥; 韓秉臣 (編). 宫廷与异域 17、18世纪的中外物质文化交流.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7-12. ISBN 978-7-5615-6850-7 (中文(中國大陸)).

陝西歷史博物館 (編). 日本考古展 古都奈良考古文物精华.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1-01. ISBN 978-7-5518-0014-3 (中文(中國大陸)).

蘇靜 (編). 知日·制服. 瀋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2011-03. ISBN 978-7-5382-9167-4 (中文(中國大陸)).

王長新; 金峰玉. 日本学辞典.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ISBN 9787538309270 (中文(中國大陸)).

王輝. 日本冷刃. 濟南: 山東美術出版社. 2020. ISBN 978-7-5330-5915-6 (中文(中國大陸)).

許耀華. 日本刀传奇. 中國青少年百科系列叢書. 北京: 航空工業出版社. 2012-05. ISBN 978-7-80243-925-2 (中文(中國大陸)).

許一兵 (編). 收藏 抗战. 武漢: 武漢出版社. 2010-05. ISBN 978-7-5430-5051-8 (中文(中國大陸)).

日本平凡社 (編). 日本文化图典. 由胡毓華翻譯.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220-12072-5 (中文(中國大陸)).

月翔. 陳柔君 , 編. 日本刀劍物語: 58把名刀縱覽日本刀基本知識與歷史. 台北市: 網路與書. 2021. ISBN 9786267063026 (中文(臺灣)).

周緯. 亚洲古兵器图说 亚洲古兵器制造考略. 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09-07. ISBN 978-7-5057-2545-4 (中文(中國大陸)).

期刊來源[編輯]

渡邊妙子(日語:渡邉妙子), 国宝 太刀 吉房 (号岡田切), 華やかな日本刀 備前一文字, 2007-11-10: 68 (日語)

閱論編日本國寶建造物

神社(英語:List of National Treasures of Japan (shrines))

寺院(英語:List of National Treasures of Japan (temples))

城郭

住宅

學校

產業、交通、土木

住居

其他

美術工藝品

繪畫

雕刻

工藝品

刀劍

除刀劍(英語:List of National Treasures of Japan (crafts: others))

書跡、典籍

和書(英語:List of National Treasures of Japan (writings: Japanese books))

漢籍(英語:List of National Treasures of Japan (writings: Classical Chinese books))

其他(英語:List of National Treasures of Japan (writings: others))

古文書(英語:List of National Treasures of Japan (ancient documents))

考古資料(英語:List of National Treasures of Japa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歷史資料

分類

閱論編日本文化財有形文化財(日語:有形文化財)

國寶

列表

重要文化財

建造物列表

登錄有形文化財

列表

無形文化財(日語:無形文化財)

重要無形文化財

保持者

登錄無形文化財

有必要確立製作紀錄等措施的無形文化財

民俗文化財(日語:民俗文化財)

重要有形民俗文化財

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

登錄有形民俗文化財

登錄無形民俗文化財

有必要確立製作紀錄等措施的無形民俗文化財

紀念物(日語:記念物)

特別史跡

列表

史跡

列表

特別名勝

名勝(日語:名勝)

列表

特別天然紀念物

天然紀念物

登錄紀念物

文化的景觀

重要文化的景觀

傳統的建造物群

重要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

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

其他

選定保存技術

埋藏文化財

日本遺產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